河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导读:本周推出《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五篇文章:《为*篇》“*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语出〔战国〕荀子《荀子·王制》,强调要实现人和,必须顺时而为;《立德篇》“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语出〔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墨子·修身》,提倡的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修身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语出〔春秋至秦汉)〕《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更注重独处时自身的道德规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劝学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语出〔战国〕荀子《荀子·大略》,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必须坚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本领;《天下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语出〔战国至秦〕《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指出环境的重要性,因为环境的不同,会造成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
星期一
为*篇
*令时,
则百姓一,
贤良服。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所谓“时”,不仅是“天时”“地利”,更是“人和”。习近平同志引用《荀子》中的这句话,正是为了说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广大群众是支持和拥护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中国道路”,是亿万人民走出来的道路;“中国奇迹”,是亿万人民共同书写的奇迹。我们的制度构建、道路选择,正是建立在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只要*态度鲜明了,群众也就清楚了,各种不正确的思想也自然就站不住脚了;如果*态度不鲜明,群众就会群龙无首、无所适从。不管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还是地方的发展思路,只有想明白、讲清楚,创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才能真正贯彻下去、落实起来。
原典
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战国〕荀子《荀子·王制》
释义
《荀子·王制》记录了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在上面这段话中,荀子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其平衡与协调发展。
荀子认为:“君者,善群也。”君,就是善于把百姓组织起来并使之群聚在自己周围的人,喻“得民心”的君主。用“群”来解释“君”,在训诂学上叫作声训,即以语音相近的字来训释,揭示词汇之间的同源现象。“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就是说,如果组织方式恰当。那么万物皆可安排合宜,六畜亦能繁衍生息,一切生物都能得享寿命。怎样才算是“群道当”呢?荀子认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时:适时。意思是,饲养牲畜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荣茂盛;*令颁布适时,百姓就能被统一起来,有德才的人才会心悦诚服。荀子强调,处理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都必须顺“时”而为。
星期二
立德篇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
多力而不伐功,
此以名誉扬天下。
——《摆脱贫困·从*杂谈》等文中引用
解读
老实人会吃亏吗?习近平同志的答案是否定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习近平同志认为,不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可能会捞到一时的便宜,但最终是要碰壁吃亏的。但如果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最终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社会的肯定。这也决定了,干事创业时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也不会“吃哑巴亏”。你做了多少、干了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的“诚实”,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修养之一。在《从*杂谈》中,除了“诚实”,习近平同志还提出领导者需要有*性观念、需要有度量、需要有气节、需要有气魄。而这些修养,必须靠实践的积累、升华,是实践必然的结果。
原典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惰),反其路者也。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墨子·修身》
释义
上面这段话出自《墨子·修身》。与先秦儒家一样,修身也是墨家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墨家不但认识到修身是立身行事之本,而且重视实践、反省等修养方法以及环境对于修身的影响。墨家的修身观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修身的原则是固本为先,务末次之。固本为先,即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切中要害,事半功倍;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则偏离修身的根本目的。所以墨子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具有大智慧的人,内心清楚却不多说,努力做事却不自夸以此就可以名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清楚明白。“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没有智慧就不能明察,再加上自身的懈怠,想成功却只会背道而驰。
星期三
修身篇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一般说来,当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问题就出在无人注意时。“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对于共产*人特别是*的高级领导干部来说,“慎独”也是应该有的一种修养境界。刘少奇在《论共产*员修养》中就指出,“每一个共产*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原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春秋至秦汉)〕《礼记·中庸》
释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
《礼记·中庸》开宗明义就论及“慎独”:“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同“现”,显现。独:个人独处。大意是说: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谨慎守道,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离道。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关于慎独,《礼记·大学》解释为:“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君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与此相反,“小人闲居为不善”,“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情,却试图伪装自己。然而,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骗不了人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故慎独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星期四
劝学篇
学者非必为仕,
而仕者必为学。
——《在中央*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年
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曾总结,“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可见,为官一任、治理一方,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正因此,*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的重大任务。对于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习近平同志还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俗语,说明不学习就可能迷失方向、陷入危机。发展一日千里,工作日不知益复杂,没有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怎么做好决策?少知而迷而盲、无知而乱,正是因为没有主动学习;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也正是因为没有积极学习。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掌握主动权。
原典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战国〕荀子《荀子·大略》
释义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为《荀子》中的名句,现将原文中的“如学”化用为“为学”。这句话阐述了入仕为官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意思是说,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读书学习。
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学者是很容易转化为仕者的,但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绝非易事。荀子认为,君子出仕做官,能通过自己的*绩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减少治下百姓的愁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窃据高位,那就形同欺骗;而尸位之徒还享受着丰厚的国家俸禄,则无异于盗窃。因此为官者应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荀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学习是为官者的基本功课,不断学习是官员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一种修炼方式,故成为历代为官者的箴言。
星期五
天下篇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为什么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其他国家的*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习近平同志引用的这一典故,正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不顾我们自己的“土壤情况”,盲目学习外国的制度和模式,学到的也只会是皮毛,更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确,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教训可鉴:冷战结束后,照搬西方*治制度模式的国家,很多仍然不能稳定发展;受“阿拉伯之春”影响的国家,很多*局仍然没能稳定。习近平同志还曾引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一句话,这位著名*治家在回击美国的“新加坡独裁论”时说:“我们没有听从他们有关我们应该如何治理的建议,我们不能让别人拿我们的生活做试验。”的确,“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适合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原典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战国至秦〕《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释义
《晏子春秋》中的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生动,讽喻性强。
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为了羞辱他,有意让两个小吏捆着一个犯人上来。楚王问:“这人是干什么的?小吏回答:“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便问晏子:“齐国人天生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相似,而果实味道却不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水土不一样了。这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盜,到了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了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在常用来比喻一旦环境改变,事物的性质也可能随之改变。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
朱晓
校对
魏胜宏
审核
张永刚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