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与亚当middot斯密ldqu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摘要:在我国先秦,荀子是明确提出“国富论”的思想家。荀子创造性地提出真正的富国应是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开源节流是实现国富的根本途径。荀子指出既“好利”也“好义”的“二面”人性决定了实现国富目标的根本保障是隆礼重法建构造良好的经济秩序,逻辑起点是培育经济主体以义制利的价值理性。荀子的“国富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处,蕴涵其中的伦理精神却有重大区别。“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荀子“国富论”极有超越性和包容性,从经济的根本矛盾、经济秩序建构、经济人价值理性养成三方面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纠偏意义,为建构现代中国版“国富论”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启示:国家除了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外,直接参与经济发展依然是重要途径;建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既不要“道德乌托邦”,也不要“法制乌托邦”;积极培育以“不争”之心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经济人”是逻辑起点。

关键词:荀子亚当·斯密国富论

中图分类号:B.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马克思增进人民幸福的财富伦理思想研究”(17ZX)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09-10

作者简介:贺汉魂(--),男,湖南衡南人,博士(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湖南省重点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成员,从事*治经济学、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荀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儒家思想史中地位甚高,冯友兰先生便言:“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儒家壁垒始又一新。”经济伦理思想是荀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国富论”是荀子经济伦理思想的重中之重,《荀子》一书单列《富国》篇,这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极其少见。荀子“国富论”内涵丰富,意境高远,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鲜明代表了新兴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还提出了开源节流,明分使众,以义制利等具体可行的富国主张。荀子“国富论”在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钱穆先生便称:“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经济的见解,基本上由此而来。”放眼人类经济伦理思想史,能与荀子“国富论”比肩者,大概只有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亚当·斯密(后面行文一律简称斯密)的“国富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得构建现代中国版“国富论”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时代命题。将荀子与斯密“国富论”进行伦理比较,既可体悟到荀子的良苦用心,又可发现其伦理智慧是构建现代中国版“国富论”的源头活水。

一、富国的根本途径:开源节流实现富国裕民的根本目标

在我国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中,富国与富民之争是核心命题之一,荀子对此问题极为重视,创造性地提出了真正的富国应是兼足天下,上下俱富,“上富”指充实国库,满足上用(*府机构),实现国家富强,“下富”指富国民,“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荀子·富国》)在富国民与富国家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富国民是富国家的根本基础,“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富国民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故有社樱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荀子强调这就是实现王道*治的“王道”,“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荀子·王制》)

富国目标如何实现?单就实现国民富而言,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国民少交些,多得些。荀子坚持儒家传统的什一税率,接受管仲“相地而衰征”的主张,意在确保国民对国家少交一些。荀子赞同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强调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均应做到“富则施广,贫则节用”(《荀子·仲尼》),对于残疾人员,为*者应集中收养,根据他们的伤残程度和特长安排一定的工作,让他们自食其力、衣食无忧,“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事之,兼覆无遗。”(《荀子·王制》)荀子这些思想,用现代经济学观点言之是论述了财富分配是实现国民脱贫致富的直接方式。但这些不是荀子实现富国目标的根本主张,荀子的根本主张,用现代话语言之,便是开源节流,开源的根本途径是强本扬末,节流即指节用。

荀子所谓“强本”即指重视农业发展。荀子强调农业是富国裕民的基础,“不富无以养民情,……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之也。”(《荀子·大略》)为此,荀子提出了计利而畜民的农业发展基本原则。为了贯彻此原则,荀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主张,主要有:一是实行国家授田制度保障“养民情”,“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荀子·王霸》);二是国家“罕举力役,无夺农时”(《荀子·王霸》),确保农民“务其业”(《荀子·大略》);三是减轻农民的负担,“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荀子·王霸》),“以时禁发而不税”(《荀子·王制》);四是对受灾农民进行救济,确保他们“岁虽凶败水早,使百姓无冻馁之患”(《荀子·富国》);五是因时制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荀子·王制》),因地制宜,“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荀子·天论),追求可持续发展,“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荀子所谓“扬末”即指发展商业。荀子明确提出士农工商只是生产的分职,“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荀子·王霸》),充分肯定商业的流通功能,“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荀子·王制》),明确提出一系列惠商的*策主张,如:“修采清,易道路”,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谨盗贼”,为商业贸易提供安定有序的环境;“平室肆”,为商人提供旅居和经营方便;“平关市之征”,“关市几而不征”,减轻甚至免除关市税收。但是荀子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商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一是限制奢侈品经营买卖,“知务本禁末之为多财也”《荀子·君道》;二是调控物价,确保“质律禁止而不偏”(《荀子·王霸》),实行等价交换,确保交换双方均无所损失,“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所得亦无所丧也”(《荀子·王霸》);三是合理调整农商比例,缩减从商人数,“省工贾,众农夫”《荀子·君道》。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荀子对此早有充分的认识。荀子乐观地提出“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荀子·富国》)

荀子又强调人的欲望无法充分满足而只能“近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因而主张节用,“足因之道,节用裕民,善藏其余”(《荀子·富国》),“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这些论述表明荀子早已认识到自然资源就其存在与潜在的绝对性而言是无限的,“引起人类需要永远无法满足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能力与欲望之间矛盾,亦即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但是荀子提倡的是等级消费观,这也是荀子反对墨子的节用论的重要原因,“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荀子·富国》)荀子的等级消费观没有认识到真正需要改善消费状况,提升消费水平的是劳动大众,这就必然大大降低其消费主张在实现富国目标方面的功效。当然,这也可理解为,荀子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只有统治者保持较高的消费水平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消费驱动力,这无疑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西方经济学中,“国富论”影响最大者当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宄》(简称为《国富论》)是其影响最大的著作。富国裕民是斯密“富国论”的根本目标,斯密明确提出“*治经济学”两大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是公务得以行之。总之在于富国裕民。”斯密“国富论”所谓“国”指资本主义的君主制国家,*府的主要职能是保护私有财产不被侵犯,维持“看不见的手”有效调节经济运行。斯密“国富论”所指“民”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即工人、资本家(雇主)和土地所有者(地主)。这样,实现国民富裕的直接途径便是将财富在三大阶级中合理分配,“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三大阶级中靠工资活着的劳动阶级是斯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