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9159.html荀木白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①,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然扶持心、国②,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③;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④,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⑤,则举义志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⑥。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义乎身行,箸之言语⑦,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⑧,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⑨,使袭然终始犹一也⑩。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
——出处《荀子·王霸》注释:
①挈[qiè]:提起,带领,引申为领导。
呼:呼唤,引申为提倡。
②擽[luò]:通“落”,石头的样子,表示坚固稳定。
③之人:衍文,它原来可能是“者”的注文,后来误入了正文。
举:都。
④布陈:设置,颁布。战国时的刑法,一般是“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所以说“布陈”。
⑤主:衍文。
极:通“亟”,急,急切。
首:向。
乡(鄉):通“向(嚮)”。
首乡:向往,追求。
⑥綦:通“基”,基础,指*治的基础、立身于天下的根本。荀子在这里把“义”看作为*治的基础。
⑦箸:通“著”,显露。
⑧以:使。
⑨案:语助词。
贵贱杀生:即前面《王制篇》中所说“贵贱、杀生、与夺”:使人高贵或卑贱、将人处死或赦免、给人奖赏或处罚。
⑩袭:重叠,与《楚辞·九章·怀沙》“重仁袭义兮”之“袭”同义。
袭然:重叠的样子。表示连续不断地把义加在思想、法制、*务等各个方面。
?部:通“剖”,分开,引申为分散、散播。一说“部”通“勃”。
发:散发,发扬。
?汤:姓子,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原为商族领袖,后来任用伊尹为相,灭掉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亳[bó]:商汤的国都,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北。
?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他继承文王的遗志,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
鄗[hào]:一作“镐”,周武王的国都,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东。
?济:成,完全做到。
译文:领导全国人民来提倡礼义而绝不用什么东西来损害礼义,如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讲究仁德的人也不干,他坚定地用礼义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国家,那坚决的程度就像这样!所以,和他一起搞*治的人,便都是奉行道义的人;他拿来在国内颁布的刑法,就都是合乎道义的法律;他急切地率领群臣去追求的,就都是合乎道义的志向。像这样,那么臣民景仰君主就都是因为道义了,这就是*治基础稳固。*治的基础稳固了,国家就安定;国家安定了,天下就能平定。孔子没有立锥之地,但他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思想中,落实在立身行事上,表白在言语中,到成功的时候,他就显扬于天下,名声流传到后代。现在如果也让天下那些显赫的诸侯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自己的思想中,落实到法律制度上,体现在*务中,又用提拔、废黜、处死、赦免等手段来反复强调它,使它连续不断地始终如一。像这样,那么他的名声传扬于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日月雷霆那样了么?所以说:使国家统一于道义,一天就能名声显赫,商汤、周武王就是这样。商汤凭借毫邑,周武王凭借鄗京,都不过是百里见方的领土,而天下被他们统一了,诸侯做了他们的臣属,凡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不服从的,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们完全遵行了道义。这就是我所说的把道义确立了就能称王天下。木白引申
这段经典阐述了治理国家要以礼义道义为根本,道义确定,人民就会爱戴,*治就会稳固,国家就会安定,天下就能太平。
附: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前),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
荀子第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END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