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7992.html走进教育思想大家
今天,小编带着大家走进传统文化,走进教育大家们的思想世界!
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后世称为“万宗师表”。孔子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孟子的言论载于《孟子》一书。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观点,主张“人之性恶”。韩非、李斯为其门下弟子。荀子的言论载于《荀子》一书,其中《劝学》是《荀子》的名篇。
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认为万物在运动。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认为世间万物是相对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思想记录在《韩非子》一书。
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其思想记录在《墨子》一书。
春秋晚期兵家杰出代表,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施;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指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明朝思想家,自称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欲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明末清初思想家,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
你的好友赛优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她点一下“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