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先秦思想的合理内核》上
读孔子有感
万世师表孔子真,与时偕行得根本。
仁者叮咛重人伦,有教无类善诱人。
道一贯之入此门,见贤思齐立道勤。
原始儒学发掘深,消除异化世更新。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倡导者,儒家文化开启了人类的仁爱精神,此乃仁者的叮咛。颜渊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思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孔子在当时直指人心,倡导伦理道德。春秋以来,民智渐开,孔子能与时偕行,于旧教作出新解。故云:使伦理之教传于天下者舜也,而发扬光大之者孔子也。孔子明心,德有万殊,与心则一,所谓道一以贯之。《中庸》将智、仁、勇三者以为大德之目。孔子之学,以仁为本,以位为依,以中为极。仁者爱人,而爱有差等,如先爱家人,然后推而广之。由于存在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的表现各有不同,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等。再如,师对生之爱和生对师之爱也不一样。所谓中者,至善之称,非折中之中也。《中庸》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易学基本原理是平衡与中和。孔子的*治理想是世界大同。关于兵、食、信三者,先可以去兵,再去食,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他提出教化民众,以德治国等思想观点。礼乐之起,由仁心生也。孔子自谓:“我学而不厌而教不倦也。”《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也是孔子的思想。传统士大夫中优秀者可坐而论道,也能起而行之。此处吃紧,领悟知行合一之意义。孔子循循然善诱人,有教无类。孔子开启后代文化有两方面:一是撰述六艺,二是私人讲学。六艺中有易,易虽出于伏羲和文王,而哲理则由孔子发凡。中国文化虽滥觞于伏羲,然由孔子使之成熟,他被誉为万世师表,此非虚言。笔者崇尚原始儒学,而非“独尊儒术”以后的儒学,前者在《四书》和《周易·系辞》之中,属不乏智慧的仁者爱人的学说;后者蜕变为窒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僵化体系。儒学的复兴必待继承原始儒学之精华,也需要汲取各种新的文化养分。
读孟子有感
继承孔学求其本,恻隐之心影响深。
浩然之气现犹存,以圣作凡可当真。
知命之说求放心,养性事天和谐遵。
道德文章有精神,吾等诚意再迎春。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基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学说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他的性善论源自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对应仁、义、礼、智。这是人人固有的,非外烁的。为了生存,人生而有各种欲望。人欲非不善,无节方为恶也。*者、达此仁心之工具而已,孟子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这并非是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但其考虑到这些关系要和谐才能使社会安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当时出现了士大夫,其不生产,但有功者可以受禄,而无功者不受禄。社会发展了,需要士大夫从*管理社会,也需要他们行教化之事。求食与求义对学者而言存在一定的张力。笔者二三十年来也有所困惑,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我们不能毫无实利长期做好事,但也不可为了私利违反道德良心短暂行恶事。仁义礼智根于心,操则存,舍则亡,是在我也;富贵利达在于外,求不必得,舍不必失,是在人也。此说有理,君子重自身修养,也许飞黄腾达,也许平平。存在命运问题,孟子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然我们尽人事以听天命。孟子提到我们应该养“浩然之气”,还有“求放心”。我们不能没有一点精神,若是遗失了本心,快快将其找回来。我们应节制物欲而扩充仁义。关于心和性之关系的理解,孟子认为,心者,耳目之官也。性者,心之理也,故尽心然后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此非明心见性之意哉!参考《坛经》:“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坏。”
读荀子有感
荀子承上也启下,服膺孔子属儒家。
本恶之说有启发,性情欲者各表达。
君臣当位在上下,各行其职建华夏。
天时难解很繁杂,人事响应尽不差。
荀子和孟子一样服膺孔子,但两者有较大的区别。荀子明王道,述礼乐,因世所需,大畅厥辞。孟子所详,在于礼乐之源;荀子所尚,在于礼乐之迹。前者性于礼而后者取于礼。性则有本,取则有用。孟荀两学可谓互补。荀子上承孔子儒学,下启法家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礼仪,是人之伪而非生于人之性也。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从人的终极趋向的角度来说的,荀子的人性本恶是从人有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的,也即以自然资质为性。法家接受了荀子的性恶论,对法、术、势的重视是由于受到了荀子的影响。性相近然习相远,佛教也主张人性本觉,然存在无始无明。
安翔
顾国忠先生
善因文化智库成员
香港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导;
现为上海安翔心理信息研究所负责人
顾国忠教授是海派易学发起人之一,长期进行心理学、易学、禅学等课程和讲座教授活动,内涵包括理性,求实,包容,发掘,继承,超越,综合,创新;既多维度综合,又保持适度张力。
敬请扫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