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乱世回响 [复制链接]

1#
福利如何用1天时间帮助药店业绩翻10倍 http://www.cheqiancaoc.com/mtbd/6450.html

儒家思想自春秋出世,经过了初期的发展,在礼乐崩坏、烽火连天的战国时期,即将迎来新的洗礼。

翻开儒家的战国篇章,我们先从人的本性讲起。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其中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就是爱人那么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凭什么要爱人?爱自己不香吗?这个问题孔子并没有解答。而在约一百年后,孟子,也就是本期的第一位主人公,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并给出了解答“人性本善”。

01

孟子思想的核心,包括了性善论,和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四端说。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并没有评价人性的善恶,而由孔子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思想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每个人诞生之时,都是纯净的,没有被社会的阴暗与残酷污染过。人的本性之所以都是善良的,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继而从本心引出四端说:“四端”说,即“仁义礼智“四端,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孟子的仁义论、仁*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发展的。

治国理*

在治国理*上,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爱”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孟子主张仁*,主张的是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可见,孟子将人民放在第一位,而君王被放在最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王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君王的统治自然就会瓦解。因此,君王要对人民负责,要关爱人民。将人民放在首位,施行仁*,才能得到民心,才能称王于天下。孟子的民本思想本应当为多数诸侯所接受,然而,孟子在游历诸国和传播自己思想时,却屡屡碰壁,这又是为何呢?

诸侯需求

在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仁*完全无法满足诸侯的需求。诸侯的需要是短期内的迅速发展,譬如经常向孟子倒苦水的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在与邻国的交战中接连战败,损失惨重。他只想一雪前耻,然而孟子的回答却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所以之后孟子提出的一切,包括施仁*,省刑罚,薄税敛,虽然从长远角度看能保持民心和国家的发展、强盛,但无法在短期内让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不符合诸侯国的需要。在梁惠王看来,孟子就像是铁憨憨一样,自然也不会选择孟子的道路。

02

而在半个世纪以后,儒家学派中产生了一个杠精:荀子。荀子在儒家学派中也是出名的大家,但是有趣的是,他出名靠杠,他是孟子的孙子辈,但是却将孟子的思想几乎全部反驳了。荀子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与孟子完全对立的性恶论。在他看来,人刚出生时就有各种欲望,为了实现这些欲望,就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正因为人性本恶,因此要对人加以引领和教育,否则人就只会遵循本来的欲望,走向君子之道。荀子很重视学习和教育,认为学习和教育的积累,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德行修养,遏制住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扬“善”的部分。

同时,荀子提出了认识论,即世界是可被认识的,但人会受到各种蒙蔽,要得到正确的认识,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虚壹而静”,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荀子主张“行”高于“知”,而在“名”与“实”的关系中,荀子认为“实”为“名”之始。荀子还着重强调了礼,他认为,“礼”应当高于一切,是“人道之极”、最高准则。

经过了战国时期的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从毫末之苗成长为了合抱之木。然而,最终秦凭借荀子弟子之一李斯创立的法家思想,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那么,儒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