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记卷七十四middot孟子荀卿列 [复制链接]

1#

《孟子荀卿列传》是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不过,其所记载的内容,还同时囊括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各家各学派的十几位代表人物,极似类传。因此,它是一篇用于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Partone.

总的来说,《孟子荀卿列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都非常的奇特。这主要能从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该卷的开头,就是“太史公曰”,而且是罕见的大发感慨的“太史公曰”。在这里,司马迁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太史公的意思是,他非常讨厌重利的时代风气。

其次,即该卷足足记述了十七位人物。除了孟子和荀子外,司马迁在《孟子荀卿列传》中,还记载了驺忌、驺衍、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公孙龙、剧子、李悝、尸子、长卢、吁子和墨翟。这十七位先生的共同特点,一是大都有流传到西汉前期的著作,二是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人,都跟齐国的学术有关,尤其是跟齐国的稷下学宫有关。有意思的是,孟子是“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而荀子则是五十岁才来齐国游学,不久便遭人排挤,离开齐国,去了楚国,跟该卷所记载的其他人物很不一样。

第三,虽然该卷的卷名是《孟子荀卿列传》,但在它所记载的所有人物中,文字最多的,既不是孟子,也不是荀子,而是一位叫做驺衍的人。

Parttwo.

孟子,即孟轲,是驺国人,曾跟随着子思的弟子学习。他学业有成后,便去游说和事奉齐宣王,但宣王却没有采纳过他的主张。于是,孟子又去到了魏国。结果,魏惠王也没有采纳过他的主张,还认为他的思想过于迂阔,无法处理实际问题。

孟子之所以会频频碰壁,是因为当时流行的是合纵连横的谋略,而他自己则仍在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仁德之*。最后,孟子只得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等人一起,整理《诗》、《书》,阐述孔子的学说。除此之外,他还编写了一部名为《孟子》的书。

荀子,即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才到齐国游历讲学。在齐国,驺衍的学说迂阔而不切实际,驺奭的文章完备但难以实施,淳于髡总会说出一些精妙之言。因此,齐国人就歌颂他们说:“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不过,在这一时期,荀卿才是齐国最年长的师长。

后来,因为齐国有人诋毁荀卿,所以他就逃去了楚国。在楚国,虽然荀卿得到了春申君的优待,但在春申君死后,他还是遭到了罢官。

据《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驺衍是齐国人,而他最大的本事,就是会忽悠人。对此,司马迁在该卷里写道:“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意思是,驺衍的学说宏大高深而荒诞不经,一定要先验证细小的事物,然后再推广扩大,一直延伸到广阔无边的境界。因此,他亦被称为“谈天衍”。

具体来说,驺衍的理论,主要分为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从时间上来说,他先是从当下上推到黄帝,再是从黄帝上推到天地都没有产生的时候;而从空间上来说,他则是先罗列中国的名山大川、五谷禽兽,以及自然和人工种植的物种,再推衍至人们不可能见到的地方。

在这其中,堪称驺衍的独创性成果的,一个是“五德转移”,即土、木、金、火、水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另一个是天下“大九州”之说。

Partthree.

现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根据《孟子荀卿列传》里的记载,说驺衍“归本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意思是,归根到底,驺衍的学说讲的还是讲仁义道德和节约简朴;而在行为上,他则重视朝廷里的君臣上下和家庭中的六亲的名分。因此,顾颉刚先生进一步推断,驺衍原本是儒家。

可以说,驺衍那热闹的一生,同孟子和荀子的落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连司马迁自己,也在《孟子荀卿列传》里,一反常态,直接现身,感慨道:“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意思是,驺衍在诸侯各国游历,受到了尊崇的礼遇,这跟孔子在陈国和蔡国游说不成,面有菜色,以及孟子困于齐、魏两国,不被重视,岂可同日而语啊!

若要理解《孟子荀卿列传》何以有如此奇特的结构,及其在内容上的安排又如此的不合常规,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代,儒家的地位,并没有后来那么高,而孟子和荀况的名声,亦远没有后来那么大。太史公写《孟子荀卿列传》,固然有为孟子和荀子树碑立传的意味,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写他们的事迹,来写出一个他心中充满了矛盾的时代的氛围。

纵观整部《史记》里的有关学术的部分,尤其是有关儒家学术的部分,其实是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的:《孔子世家》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仲尼弟子列传》是一个有着一点点低落的接续;《孟子荀卿列传》是一个转折,在他们这群人生活的时代,相对纯正的古典的儒家被边缘化了;而后面的《儒林列传》则是一个终点,一方面,他们在形式上实现了孔子的理想,即为现实*治服务,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背离了孔子的初衷,向君王低头臣服。

因此,只要我们回头再看一遍《孟子荀卿列传》,就会发现,它开头对于孟子的赞许,更多的是太史公在道义上的表态,而整卷《孟子荀卿列传》所写的,其实就是一曲在长时段的历史之中,儒家那强调*治道义和个人节操的古典理论,最终不免被专制王朝异化的挽歌。

-end-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珈瑜Joshua

给个赞赏鼓励一下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