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学(第八辑):先秦儒学与易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年7月
ISBN:-7---9
页数:页
定价:80元
《现代儒学》编委会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
上海市儒学研究会
主编:
陈来
常务副主编:
吴震
副主编:
孙向晨、郭晓东
编委(按姓氏拼音为序):
白彤东、才清华、丁耘、贡华南
何俊、何益鑫、黄勇、林宏星
倪培民、徐洪兴、徐波、杨国荣
杨泽波、曾亦、张庆熊、张汝伦、张子立
内容简介
《现代儒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编的辑刊,旨在推动儒家多元传统的研究,面向现代世界阐发儒家思想。《现代儒学》第八辑分为“先秦儒学”“易学工作坊”“青年儒学论坛”等专题,收入干春松、倪培民、张汝伦等学者共十五篇文章。
“先秦儒学”栏目为本期的重点,内容从先秦的天命、天道观念,到孔子、子思、荀子的思想,乃至《易传》的宇宙观,涵盖了先秦儒学的各个阶段,涉及本体论、超越论、道德哲学、*治哲学、自然哲学等诸多领域。“易学工作坊”栏目涵盖了易学诠释史的发展、思想范式的转变以及对《周易》经传本义的研究。
本辑主编简介
何益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与易学。著有《成之不已:孔子的成德之学》、《竹简〈性自命出〉章句讲疏》。即将出版《周易卦爻辞历史叙事研究》。
目录
先秦儒学
干春松:天、天命、天道: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理性”和“信仰”
倪培民:德性之蔽——从《论语》中的“六言六蔽”说起
张汝伦:理解之难——从《中庸》“喜怒哀乐未发”句看
杨儒宾:因性恶以成圣——荀子“神固”的圣人观
陈焱:道与器的宇宙及其人性分殊之基:先秦自然哲学之维管窥
易学工作坊
郎嘉晨:《艮》卦之新诠与朱学之成立
谷继明:明清之际邵雍数学的影响——以方以智等为例
周亦成:考信、崇经与再诠释——浅谈崔述的易学思想与易学方法
何益鑫:论《周易》历史叙事的史学意义(附文王年表初定)
季磊:《周易象传》“君子以经论”校释
青年儒学论坛
蒋爽:血亲一体与国君一体:从《公羊传》的复仇论述看其伦理与*治之特质
王韵婷:论戴震“恻隐之心由心知而生”
书评
赵正泰:回归文本与重新解读——读《朱子思想再读》
会议资讯
于超艺:“现代视域下的‘家’概念之再认知”学术研讨会综述
涂文清、叶泳妍、季磊:返本开新:易学研究的多重路径——第一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会议综述
编者的话
本期《现代儒学》的主题是“先秦儒学与易学”。这两个领域是复旦中哲的传统方向。本期的文章涵盖了“先秦儒学”和“易学”的重要分支,反映了学界研究的最新进展。先秦儒学和易学也是我现阶段最感兴趣的两个方向,此次又承乏编务,所以有责任对本期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有些地方也附赘一两句阅读感受,不一定妥当,谨供读者参考。
“先秦儒学”栏目是本期的重点。所录五篇文章,从先秦的天命、天道观念,到孔子、子思、荀子的思想,乃至《易传》的宇宙观,涵盖了先秦儒学的各个阶段,涉及本体论、超越论、道德哲学、*治哲学、自然哲学等诸多领域。
干春松教授《天、天命、天道: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理性”和“信仰”》一文,系统论述了先秦时代从“帝”到“天”,从“天命”到“天道”的思想演变,指出商周之际的“天命论”以超越性信仰为基础,包含了受命、保命、革命三个环节。随着宗教性因素的消退,它发展为包含“命运”(早先“天”或“天命”的遗存)、“伦理秩序”和“自然秩序”三重含义的“天道”概念。这一概念稀释了“天”的超越性意义。干教授指出,儒家*治理论由于否定“天意”的绝对性,失去了超越世俗*权的“绝对意志”,因而不是一种制约性的学说;殷周之际“天”的观念的转变,则内在地为我们提供了*治实践的宇宙论和价值观的基础。文章对于儒家*治哲学的反思,是深中肯綮的。
倪培民教授的文章,从《论语》“六言六蔽”的说法引入“德性之蔽”反思。文章认为,孔子的说法意味着所有的德性都有相应的蔽,需要通过揭蔽来保证德性的善,其方法则可能是矫枉过正。德性之间有时存在紧张或冲突的情况,在诸善之间做价值的排序,依赖于“权”的艺术。而儒家克服“德性之蔽”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的功夫,故孔子以“德”与“学”对举。事实上,从语用的角度说,德目概念往往只能用于指示某个面向的特殊品质,而单一的面向无法保证整体的善。故现实的善或完整的德(就人的整体性而言),应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德目结构,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德目。于是,理论上就会存在“德目非善”的情况,也就是“德性之蔽”的问题。倪教授的文章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个问题,并从其“功夫论”的一贯主张出发,结合现实的情况做了重要的阐发。
张汝伦教授的文章系统评述了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关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一句的解释,认为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倾向,即反对心理主义和自然主义,坚持本体论的、去主体化的阐释原则。基于此,文章分析、回应了牟宗三对朱子解释的批评,并指出“理解之难不仅在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本身,更在于理解者自身的时代偏见会使理解难上加难”。的确,切近诠释者自身的思想背景,一方面是理解活动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也会成为哲学史诠释的遮蔽性因素。如何能对自身的思想基础加以自觉的悬置,以便以一种“虚己”的态度契入古人原本的思路;同时,又能自觉地站在新的思想基础上,予以哲学的批判和引申的发挥,这是哲学式理解活动的困难所在。
杨儒宾教授《因性恶以成圣—荀子“神固”的圣人观》一文,反思了向被误解的荀子圣人观。文章认为,荀子虽然主张性恶,但在“形—气—神”一体三相的人的结构中,性只限定在“形—气”的生理欲望层面。荀子将用以校正人的生命倾向的工夫都诉诸“神”,即“心”的功能。这个“心”,不只是显性的意识,更有理学家所说的“本心”的含义,即通过一种“逆觉的治气养心之术”,荀子的圣人可以达到“精神相反,一而不贰”的境界。故此,荀子的圣人也可以具有“超越型的冥契人格”。杨教授进一步指出,不同的理论基础与工夫模式,其实都可以有冥契的经验。这一研究,揭示了人类基本的冥契经验与理论基础、工夫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内在张力。我想它可以成为追究人的存在经验和自我理解之关系的重要线索。
陈焱副教授的文章《道与器的宇宙及其人性分殊之基—先秦自然哲学之维管窥》,以道器之分的角度反思了先秦的自然哲学。文章认为,器以空间意义上的确定性与完满性作为赋义基础,道则基于时间意义上的流变与空间意义上的破缺来展开。在“道生”与“器成”之间起到沟通桥梁或纽带作用的,是具有生成两重性的人之“性”。文章直面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这方面值得开展更多的探索性工作。
哲学经典的核心概念、命题、文本的具体阐释,应该是哲学史研究工作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哲学思考的根本途径之一。在哲学史的继承中,提示或阐明新的理解和思考,这是孔子“述而不作”的内在精神。以上五篇文章,都体现了“以诠释为创造”的基本特征。
“易学工作坊”是第二个栏目,所录的五篇文章都来自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第一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年)。前三篇属于易学史的研究,后两篇属于《周易》经传本义的研究。
易学诠释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思想范式的转变。郎嘉晨的文章,在思想史线索中梳理了朱子的《艮》卦解释,揭示了朱子的《艮》卦解释与其自身思想发展之间的互动关联,对于了解朱子思想的演变也有参考的意义。易学中的数学看上去是纯粹的理论建构,但背后很可能表达了现实的历史关切。谷继明副教授的文章,以方以智《易余》为例,考察了明清之际儒者在邵雍数学的影响下,以经世数推断历史发展、理解历史进程的工作,指出在那个时代这一工作具有现实的需要。崔述的易学思想曾对古史辨易学产生重要影响。周亦成的文章,从考信、崇经与再诠释三个方面梳理了崔述的易学思想与方法,指出“古史辨”派学者将《周易》视作商周史料的观点,与崔述“崇经”的思想背道而驰。
对《周易》经传本义的探索,是易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经》《传》关系在学术史上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对于现代学术而言,即便坚持《经》《传》之间的连续性乃至一体性,也应该先行肯定两者之间的区分。至于具体如何了解《经》的性质,如何了解《传》的成文过程及其思想,这些都是《周易》经传本义研究的题中之义。在卦爻辞本义方面,我曾在一尝试性的工作中发现《周易》卦爻辞实具有叙事的性质,内容涵盖了商周之变的主要历程。它的历史叙事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不但可以印证既有的历史记载,而且可以揭示既有文献所不载的史实,或者在异说之间做出判断,我据此又初步编订了《文王年表》。《易传》文本考辨方面,季磊《〈周易·象传〉“君子以经论”校释》一文,在经过文本和思想的考察之后,认为《象传》“经纶”原当作“经论”,其意如郑玄所说“论撰《书》《礼》《乐》,施*事”,乃是“论道经邦”的省语。
《现代儒学》向青年学者开放,本期也设置了“青年儒学论坛”。蒋爽从《公羊传》的复仇论述考察了“血亲一体”与“国君一体”在*治实践中的紧张,王韵婷批判性地考察了戴震关于“恻隐之心由心知而生”的说法。在本期的“书评”栏目,赵正泰博士围绕“回归文本”与“重新解读”两个要点,谈了阅读吴震教授新着《朱子思想再读》之后的感受和启发。本期“会议资讯”栏目有两篇会议综述。一是“现代视域下的‘家’概念之再认知”学术研讨会的综述。会议围绕孙向晨教授的新着《论家:个体与亲亲》,讨论古今中外关于“家”的哲学思考,并重新审视“家”在人类生存中的哲学意义。这一议题与儒家的生存理解息息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二是第一届“易学与哲学”青年工作坊的会议综述。易学研究任重道远,希望工作坊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原计划收录的另外几篇文章,涉及孟子的恻隐思想、《周易》诠释的范式转变,以及《周易》的卦名问题等。这些文章本可以让本期内容更加完整和充实,但由于首发比例的要求和体量的限制,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甚为可惜。我在组稿的过程中,得到了各位师长和同仁的大力支持,部分文章是在邀约之后专门写就的。在此,谨向各位师长、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
何益鑫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稿约:《现代儒学》征稿事项
《现代儒学》由上海儒学院主办,以发表现代儒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及前沿话题为主,兼及传统儒学领域的研究,以及中外学术与思想的比较研究,旨在为国内外儒学研究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流平台。
本刊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严格执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每年出版一到两辑,每辑30万字左右。欢迎学术界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具体要求详见如下事项:
一、篇名
论文篇名要求简洁、精练、准确,一般不超过20字。
二、作者简介
来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出生年月、职称职务以及联系方式。
三、摘要和关键词
来稿须于正文前附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四、正文
1.正文篇幅以00字至万字为宜。
2.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字体,行距为1.5倍。请勿使用繁体字。
3.正文中的独立引文需另起一段,首行空两格,字体为仿宋体小四号字。引用出处以脚注形式标出。
五、注释格式
本刊采用脚注形式。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近现代学人研究成果、古籍、说明性注释等。再次引证时的项目简化。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六、其他注意事项
1.来稿请寄电子稿件,格式为WORD及PDF各一版,邮件地址为xiandair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