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徵驗。上不隆禮則兵弱;上不愛民則兵弱;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將率不能則兵弱。上好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衆則國貧;工商衆則國貧;無制數度量則國貧。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注
①徵:迹象。驗:證據。②上:指君主。隆:以爲高,推崇。禮:禮法。按:禮是指人與人各種關係的一切制度和法則,以及在此制度下每個人的行爲規範。兵:軍隊。③已:使止,禁止。諾:允許。《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唐〕楊倞注:“諾,許也。已,不許也。”信:講信用,即說到一定做到,不說假話欺騙。④慶:獎賞。漸:漸進,加重。⑤將率(jiàngshuài):將帥。能:有能力做。不能:沒有能力。⑥好(hào):喜欢。功:功業。⑦士大夫:指貴族和官員。⑧工:工匠。指從事紡織、木工、建築、雕刻等手工藝勞動的人。⑨制數:指以制度約束限量。〔唐〕楊倞注:“不爲限量則耗費。”度量:限度,限量。⑩下:指民衆。
譯文
觀察一個國家的強或弱、貧或富,有許多迹象和證據。如果君主不推崇禮法,那麼軍隊就疲弱;如果君主不愛護民衆,那麼軍隊就疲弱;如果禁止與准許不守信用,那麼軍隊就疲弱;獎賞不加重,那麼軍隊就疲弱;將帥沒有才能,那麼軍隊就疲弱。君主好大喜功,那麼國家就會貧窮;君主貪好私利,那麼國家就會貧窮;貴族和官吏衆多,那麼國家就會貧窮;工匠和商人衆多,那麼國家就會貧窮;財*支出沒有制度約束和標準限量,那麼國家就會貧窮。如果一國民衆陷入貧困,那麼君主就必將貧困;如果一國民衆富裕,那麼君主就必將富裕。
讀後感
本段文字中使用了12個“則”標記前後兩個小句之間的條件關係。前一小句表示條件,用荀子的話來說,前一小句表示“徵驗”,“則”引出表結果的小句。理解這段文字的重點,是講清楚“則”前後兩個小句之間的邏輯和事理關係。
荀子特別重視禮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通觀《荀子》全書,他把禮看作治國修身的根本手段,認爲“國無禮則不正”(《王霸》);“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議兵》);“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天論》)。荀子認爲,禮是用以區分人們的名分和等級、協調各種社會關係的制度,是保障整個社會有序運行的前提。一個禮制崩壞的社會,世風腐敗,人心渙散,軍隊不可能有戰鬥力。
在《王制》篇中,荀子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舊訓,說明民是社稷穩固的根基。在《君道》篇中,他更明確地闡述道:“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爲己用,爲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爲己用,不爲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議兵》指出:“*令信者強,*令不信者弱。”*令反復無常、毫無誠信的君主,民衆不可能爲他賣命作戰。《荀子·王制》論稱霸天下的方略:“漸慶賞以先之,嚴刑罰以糾之。”厚賞可以說是君主與臣民分享利益,唯有如此君主才能鼓勵引導臣民。
君主好大喜功,沽名釣譽,肆意揮霍民脂民膏;或瘋狂聚斂,與民爭利;或爲了壓制民衆的不滿而豢養龐大的官僚機器;或不務本業,使全民放棄農業生產而追求工商;或者整個社會以奢華糜爛爲時尚,官腐民敗,毫無節制地支出消費,等等。這些社會現象都將致使國家走向貧困。
荀子最後指出:“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這其中包含的道理已經超出了表面的“徵驗”。荀子的意思是,社會財富是由民衆創造的,民衆的貧困化,必然意味着社會財富被上層利用權力盤剝搜刮殆盡;而民不聊生的社會不可能持續太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