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员综合素质,学校机关*委研究决定,以“多读书、读好书、做表率”为主题,在机关*委全体*员中开展寒假读书活动。
机关*委全体*员认真准备,踊跃参加,经过初步筛选,共推荐16篇读书学习心得参加评比展示,希望广大*员积极参与网上投票,从中评选出10篇(16选10)优秀读书心得。
投票时间:即日起至年6月27日(星期一)
1.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纪检、审计、招投标、
国际交流处*支部王竹
古语有云:开卷有益。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阅读了《习近平用典》一书。该书以敬民、为*、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信念、创新、法制、辩证等十三个篇章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经据典的实例,全面地展示了中华古代典籍中的思想精髓和习总书记执*智慧、处世哲学,不仅以史为鉴指明治国理*之要,更是以经典借古喻今,发人深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古圣先贤到近代伟人,习总书记将这些凝聚着大智慧的诗句文章,运用得恰到好处,寓意深远,彰显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让听者感受到国学的巨大魅力。他的旁征博引、古为今用,给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赋予了鲜活的当代意义。
读《习近平用典》一书的另一深切感受,是习总书记治国理*的大境界——经世致用。例如书中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字里行间,尽显国家领导的治国风范、雄韬伟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的养分。”——“用典”的背后既是习总书记治国理念、执*风格的折射,也是他把古人智慧运用于国家治理的当代实践。
习总书记鼓励*员干部多读书。诚然,经典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必有其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治国理*的良策、人文情怀的包容以及博大恢弘的格局。《用典》一书中,习总书记引用“浩淼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展现了其治国的韬略;引用《孟子》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谈及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亦如水,可载可覆。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抒写了人文主义的关怀;“革故鼎新”道出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无疑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读书都能够给我们启迪,助我们成长。对经典阅读、理解得越多,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就越能多一分沉稳自信,少一分浮躁虚华。
通过阅读《用典》一书,平时读书流于表面、不求甚解的我体会到,学习经典不能只满足于记住几句名言、了解一些典故,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阅读和领悟,从圣人处取经求进,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2.读《全球通史》有感
资产设备管理处*支部王佳
寒假前一大波好书袭来,其中一套《全球通史》是我长草许久的“大部头”,这可真是年度最佳精神福利。作为一个理科生,能对这么一部标准文科读物长草,还是因为在看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关于历史事件的讲解让我深感自己在“文科”类知识上的极度匮乏。节目里的主讲人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题,分析总结并用来解释一些现在遇到的难题,揭示出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些让我这个从高中分班以后再没翻过历史书的理科生好生羡慕,为什么这么多有趣的知识都被错过了呢。
以前在课堂上学过的一些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细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历史意义等。而这部《全球通史》却向我们展示了似乎学习过,却从未真正明白过的历史。《全球通史》作为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内容涉及*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考察了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向世人展现出历史的全貌。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作者把每个时代的全球文明放在一起来做比较和阐释,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书的过程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