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石岗群星闪耀之三十二ldquo荀 [复制链接]

1#
妥说

文史

艺术

诗词

文苑

经典

诗经

文:石岗

播读:静华

编辑:轩诚

一、学者生涯荀子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荀氏,名叫况,字卿,荀子是对他的尊称。他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许多古书中,荀卿又被写为“孙(xùn)卿”,那是因为,西汉有一个皇帝叫刘询,因为“荀”和“询”字音相同,按照当时的规定,和皇帝名字相同的人,都不能再叫那个名字,这叫做“名讳”,所以,荀子后来被称为“孙卿”。记叙荀子生平的书籍很少,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他详细的故事,但是,通过《荀子》这部著作,我们可以大概知道他一生活动的简单概况。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就善读《诗经》,被称为“神童”。他崇拜孔子,发奋苦读儒家经典,同时立志游历天下,增长见识。他年轻时游历了很多国家。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天下著名的学者了。他受到齐襄王田法章的邀请,前往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个专门研究学问和*治的机构,因为地址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里,因而称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学府,天下有名的学者都聚集在那里,学者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人。诸子百家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曾在这里讲解学问,编写著作。所以,到稷下学宫讲学,也是荀子最重要的理想。荀子来到齐国,很受齐襄王田法章的尊敬,被加封“列大夫”的爵位。因为他是天下著名的学者,曾三度被推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代表大家给天神敬献美酒的人,很受各界学者尊敬。荀子在齐国三十多年,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创作了他伟大著作《荀子》中的主要部分。荀子八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的嫉妒和诽谤,使齐王对他有些疏远。这时候,荀子受到楚国春申君黄歇的邀请,他就离开齐国,前往楚国。黄歇仰慕荀子的美名和学问,请荀子担任兰陵县令,管辖兰陵周围百里土地。荀子就答应了。但是,黄歇有一位门客却对黄歇说:“想当年,商汤只占有亳(bó)这个地方百里土地,周武王占有镐(hào)这个地方百里土地,最后,他们都在这里成就了大业,建立了王朝,成为国君最大的敌人。今天你给荀子一百里土地,他是天下有名的人,你不怕荀子在那里造反吗?”黄歇感到门客说得有理,就辞退了荀子。荀子也懒得去解释,就离开了楚国。荀子来到秦国,拜见了秦昭王赵则。这时候,赵则正在和范雎(sui)计划,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占领天下,对荀子讲的儒学没有兴趣,荀子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赵国。荀子离开楚国后,有人对黄歇说:“过去,伊尹离开夏都投靠商汤,帮助商汤消灭了夏朝;管仲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聪明的国君要懂得任用人才,像荀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就不应该让他离开您而投奔到别的地方。”于是,黄歇就后悔自己不该失去荀子这样的人才,黄歇就派人到赵国四次请荀子,最后,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黄歇被杀,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他依然居住在兰陵,开始教书和撰写著作。荀子的学生中著名的有李斯和韩非。他们后来都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影响了一个时代。荀子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二、重视礼法孟子主张性善,就是说人天生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受了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才变坏的。而荀子主张性恶,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是有缺点的。荀子认为,一个人生下来,眼睛就喜欢看漂亮的东西,耳朵就喜欢听好听的音乐,舌头就喜欢尝好的味道。爱吃、贪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自私和贪婪是人的天性。荀子认为,人的这些本性并不是不好,但是,如果顺着人的天性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和贪婪,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所以人们要想办法压抑这些本性,提倡礼让、仁爱等道德标准,否则就像刺猬一般挤在一起彼此伤害。所以他最重视“教育”和“礼乐”,认为依靠教育和礼乐才能矫正人先天的坏习性,培养好品行。《荀子》一书中有许多经典名言,对我们国家后来的文化有巨大影响,我们选一部分讲给大家听。三、青出于蓝《荀子·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出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是指靛(diàn)青;蓝是指制作靛蓝染料的蓝草。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冷。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由于荀子这几句话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为后人所常用,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四、锲而舍之《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雕刻的时候刻几下,就停止,即使是一块朽木也刻不断;可是要是不停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被刻空”。它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恒心和毅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也能成功;如果不坚持,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五、陋儒而已《荀子》说:“学杂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荀子》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如果盲目地学习一些杂乱的书籍,死记那些《诗》《书》的条文,对实际毫无用处,学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无知的腐儒而已。应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的目的是为了行,也就是实践。否则的话,从耳朵里进去,又从嘴里出来,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处呢?许多人读书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过于迷信书本,对于需要动手去做的事情,却不屑一顾,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上,就会束手无策了。六、三省吾身《荀子》中说:“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虽然博学多才,但是还要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更加聪明有智慧,行为也就没有什么过错了。懂得及时反省,就能避免今后犯更大的错误。七、道远行至《荀子》这本书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他是说:“路虽然近,不走的话也不能到达目的地;事虽然小,不做的话也不能完成任务”。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光说不做的人,什么也干不成。八、悍戆(gàng)好斗《荀子·大略》中说:“蓝苴(chá)路作,似知而非。便弱易夺,似仁而非。悍戆好斗,似勇而非。”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抢夺别人财物,好像很聪明实际很愚蠢;一个人很软弱,他的东西容易被人抢走,他也不计较,好像很仁慈,其实是骄纵别人犯罪,并不是真正的仁慈;一个人很凶狠鲁莽,喜欢和别人打架争斗,好像很勇敢,其实那并不是勇敢,而是没有修养。”(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石岗: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或以深刻的思想,穿越混沌,给人们带来智慧之光;或以无畏的勇气,挽救民族于危亡;或以执着的信念,体察自然,改变人们的生活。他们像天上的星辰一样,闪耀着光华,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