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middot礼论第十九13 [复制链接]

1#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m.39.net/pf/a_5863540.html

文章编号XZ-19-13,总第期。

简介:

荀子第十九篇礼论第十三段。

丧礼之凡,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

第六本与大家分享的书是荀子,因精力有限,每天分享千字左右,分享的内容包括原文、译文与学习心得。如果有朋友对某段很感兴趣或有见解,想进一步探讨,欢迎回复或留言。本书分段多根据内容数量,并非完全按照文意。

编号:XZ19-1-13

丧礼之凡,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哀;尔则玩,玩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丧礼要注意:人死以后,就要对他加以整饰,从殡殓到下葬,死者放的地方越来越远,时间长了,心情就会逐渐恢复。所以对于死者,如果不加整饰,尸体就会变得丑陋难看,这样人们就不会哀痛了,距离死者近了,人们就会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会产生厌弃,厌弃了就会怠慢,怠慢了就会不敬重。君主或父母死了,送葬的人既不哀痛也不恭敬严肃,那就近似于禽兽了,君子认为这种是可耻的。所以,整饰尸体,是为了避免变形难看;从殡殓到下葬,死者放的地方越来越远,就是为了表达尊敬的;丧礼时间长,哀痛的心情才能逐渐平复,这是用来协调活着的人的。

礼,是要做到取长补短,减少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既表现出爱慕崇敬的仪式,又养成按礼行事的美德。

丧礼的常道是,人死了以后要进行整饰,举行丧礼后死者就会离去,时间久了内心就恢复平静。所以对待死亡的做法,如果不整理容颜,死者的尸体就会丑陋难看,这样生者就不会悲哀,即使距离死者很近,人们也不会严肃,不严肃就会厌恶,厌恶就会怠慢,怠慢就会不恭敬。如果有一天人的双亲死了,但送葬之时,葬礼不悲哀不恭敬,就近乎禽兽了,君子以此为耻。所以人死之后就整理容颜,是为了避免产生厌恶;举行丧礼后死者离去,是用来表达恭敬的;时间久了内心就恢复平静,是为了调养生者。对死者的离去表示足够的敬意,能够同生前一样尊敬。但尊敬不是为了让死者留下,而是为了充分表达生者的情感,让生者能够调整自身。

礼,是取长补短,减少有余,增补不足,是表达爱慕崇敬的仪式,又养成了实行道义的美德。《道德经》中讲“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可以看出儒家与道家观点的差异,儒家认为礼就是用来平衡人道的,可以让各方面得其宜。而老子认为只有天道才会这样,人的内心有自己欲望,只有圣人才能克制住本能,减损自身增补天下。儒家提倡礼,就是因为如果能按规定去做,能够让普通人顺着圣人之道前行,有利于社会稳定。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