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摘荀子摘录33 [复制链接]

1#
书摘之二荀子摘录(33)原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白话: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的。这里的“伪”不是虚伪,是人为的意思。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并从各个方面来证明,欲望、占有等是与生俱来的,在教育与礼义的感化下,才会美善。因此,社会需要礼义、制度来教育、规范,所谓“仓禀实而后教礼义”,使人们在自己的位置从事自己该做的事。杂言:虽然荀子确实推崇孔子,以儒家继承人自居,但后来的儒者大多不太待见荀子,以致他的作品直到唐代时才有杨倞为其集作注。清以后才渐渐为时人推重。时人评论其学说在两千年前是惊世骇俗,与汉以后的儒家思想相悖。实际上通过阅读,直接印象是现实主义,直述灵魂,直入人性。大概是大儒们粉饰的多,也因此难以接受荀子这样素笔直述吧。另外,对于时人,荀子只认孔子与子弓,孟子都是他的批判对象,这更是所谓的正统儒者不能接受的。荀子虽然也强调制度与秩序,但加上现实主义,把李斯和商鞅教成了法家,而且结果还特别惨烈,这也是儒者不待见的第三个原因吧。性恶论直接动摇正统儒家性善论的根基,这也是后世儒者不愿待见的第四个原因吧。当然原因很多,这里只是信手所及。及至近代,特别是随着清考据学的兴起,荀子的现实主义思想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同。如百度百科上对他的评价是:“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性恶论虽然不是绝对的正确,但可以给人们提供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提供一个防范和约束的理论支点。再者,其中有很多心与物的关系、修养身心的经验,值得佛弟子在没有饱尝法味之前作为参考,以及促进精进的助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