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响笔记高海波论孔子仁学的实践特性闪电 [复制链接]

1#

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主题,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共同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共同探讨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径,呈现了一场人文荟萃的文明盛景、一场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为了更好地展现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创新理论成果,《理响中国》特别推出《理响笔记——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专栏。今天,《理响笔记》邀请到的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高海波,他分享的题目是《论孔子仁学的实践特性》。

高海波

清华大学哲学系

尽管对于仁是否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吕氏春秋·不二》说“孔子贵仁”,清代陈灃也说“《论语》最重仁字”。

不过,对于《论语》中的这样一个“仁”字,历代的解释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已故的著名旅美学者陈荣捷先生曾经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儒家“仁”之思想之演进》的文章来讨论“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展开,在该文中,他指出:“两千多年来出现了各种‘仁’的理论,将‘仁’释为‘爱心’、‘爱’、‘觉’、‘公’、‘与天地万物合一’。”仁字内涵如此复杂,以致宋代理学家程颢说“仁至难言”。本文的目的不在于重新审查历代学者对于孔子“仁”字内涵理解是否恰当,而是想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践面向。

面对《论语》中众多弟子“问仁”,我们不禁会产生同样的疑惑:孔子谈论的仁字究竟是什么意思?通常的做法是,我们总是想汇集《论语》中孔子所有谈仁的言论,以便从中归纳出“仁”字最有涵盖性的确切定义。我们设想孔门弟子问仁,也是抱着同样的困惑,即,仁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孔子从来不曾给其弟子一个类似定义的明确答案。无论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不像是一个定义式的回答。关于这一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张东荪说:“于是我们可以说纵使孔子说仁甚多,但未见一语真说到仁的内容或本质”。梁漱溟也说:”《论语》讲仁虽多,但他并非讲道理,只是就生活事事去指点而已。”而且令人奇怪的是,面对孔子的回答,除了颜渊、司马牛以外,孔门弟子似乎都心领神会,几乎没有弟子有进一步追问的冲动。相比于柏拉图《理想国》中,论者对善、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追问,《论语》中孔子与门人有关“仁”的问答却略显单薄。

当我们从哲学研究的角度来追问《论语》“仁”字的内涵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论语》中的仁是什么?”我们是希望从中归纳出一个定义,例如“仁是一种……的德性或行为”。然而,问题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提问方法呢?比如“什么是仁”。这二者看起来似乎是同一个问题,不过就笔者而言,其中却可能包含微妙的差别:“仁是什么”是在追问“仁”的定义,而“什么是仁”却可能是在问什么样的人物或行为符合“仁”,或者如何才能实现(实践)“仁”,它本身已经包含对于“仁”字的理解。换言之,前一个问题是问“whatishumanity”,后一个问题是问“howishumanity”。即前一个问题是追问“仁”的普遍定义,而后一个问题则是在询问仁的表现及实现途径。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我们不妨将《论语》中“问仁”的段落列举如下:

1、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同上)

4、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

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同上)

6、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7、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可以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在第1条中,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应该“先劳苦而后再谈收获,此所以为仁”。从孔子的回答来看,孔子是用仁者的表现来提示怎样才算是仁的表现。这与第4条孔子“仁者其言也讱”的回答比较近似。第6条虽然没有说“仁者”如何,但如果在孔子的回答前面加上主语“仁者”二字,丝毫不会影响原句的意思。从内容上看,也是在谈仁者的表现,同时指示樊迟如何去实践仁。第2条,颜渊问仁,孔子答以“克己复礼为仁”,似乎近于定义,但从后面“为仁由己”的说法来看,孔子重点是告诉颜渊行仁的方法,故而颜渊进一步“请问其目”。与此类似,在第3条、第7条中,孔子皆是回答仲弓、子张行仁的方法。至于第5条中,孔子“爱人”的回答似乎很近似一种定义,但据《大戴礼记王言篇》载:“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荀子君道篇》:“子贡对夫子问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这说明,“爱人”也是“仁者”的表现,而不是专门解释什么是仁。

从上述孔子的回答来看,弟子“问仁”皆不能简单视为追问仁的普遍定义。因此,明代的著名理学家刘宗周在《孔孟合璧》中说:“凡问仁,皆是问仁的人,不问仁的理。若问仁的理,只合告人以心之德爱之理便了然。”刘宗周所谓“仁之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相当于仁的定义。朱子“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的界定,就是历史上一个很好的关于仁的定义,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孔子仁字内涵很有启发意义,但这并不表示,这一定义就是孔门弟子“问仁”时的问题意识。刘宗周所谓“仁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者”,按照他的理解,孔门“问仁”是在问“仁人”的表现如何。他的这一看法,与我们有不谋而合之处。如果更全面地说,我们认为,《论语》中“问仁”,除了是问“仁者”(表现)如何以外,还有部分是问“如何为仁”,即行仁的方法。关于这一点,朱子说得更明白:

孔门弟子如仁字、义字之说,已各各晓得文义。但看答问中不曾问道如何是仁,只问如何行仁;夫子答之,亦不曾说如何是仁,只说道如何可以至仁。如颜子之问,孔子答以“克己复礼”;仲弓问,孔子答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之问,孔子答以“仁者其言也讱”;樊迟之问,孔子答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想是仁字都自理会得,但要如何做。

类似的情况还表现在《论语》中“问政”、“问孝”等问答中,如“问政”: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子路》)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同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上)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同上)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都是告诉问者施政的具体原则和方法,而不是在阐发政治的根本原理和普遍定义。这说明问者“问政”也主要关心的是如何从事政治或行政实践,也就是施政方法问题,而不是有关政治抽象原理的探究。

再看看《论语》中“问孝”的例子: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同上)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可以看出,孔子皆是就如何行孝以及孝的表现如何来回答问者,问者多数情况下,也似乎都理解孔子的回答。唯一例外的是,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可能因为言辞过于简略,引起了在场的樊迟的进一步追问,孔子于是又进一步从如何遵循礼制的要求来对待父母的生死来回答他。

也就是说,尽管《论语》中“问仁”、“问政”、“问孝”这类问题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从而以为问者是在追求“仁”、“政”、“孝”等的定义,但根据孔子的回答来看,实际上很难如此断定,而毋宁可以说,问者所关心的是这些概念的具体表现和实践方法。关于《论语》中问答的体例,清代学者陈灃有一个很好的总结/p>

《论语》记门人问有两体,如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张问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凡问者,盖皆如此,必有所问之语也,简而记之,则但曰问政、问仁、问孝耳。且诸贤之问,固有所问之语,尤有所问之意。如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岂子贡身为士而竟不知士之谓乎?此乃求夫子论古今士品之高下,故问及今之从政者。凡读《论语》者,当知此意也。

如果记录者都像记载“何如斯可谓之士”、“何如斯可以从政”那样将问题记录完整,那么,对于像“问仁”、“问政”、“问孝”这类问题,根据孔子的回答,其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何如斯可谓仁者”、“何如斯可以为仁”,“何如斯可谓善政”、“何如斯可以从政”,“何如斯可谓孝行(子)”、“何如斯可以行孝”,而不是仁是什么,政是什么,孝是什么。这里面并不涉及对事物一般定义的追问。

由此,上述分析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此类现象的进一步思考:《论语》中的问答双方为什么对于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活动的根本原理与普遍定义缺乏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强烈兴趣?难道真如黑格尔所言,“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我们知道,西方哲学主流是一种理性主义哲学。从古希腊开始,早期自然主义哲学家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