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怀医生北京中科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50603/v1vjeve.html“天公平而无私,
故美恶莫不驭。
地公平而无私,
故大小莫不载。”
恭、宽、信、敏、惠,五者曰仁。
公心,处事公正,公平之心。
“公心”一词多见于先秦典籍,其中以孔子《论语·尧曰》为最早:“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
孔子此句,需结合《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方可有些许味道。
孔子谈“仁”,此“仁心”贯彻万事万物,致力百姓日常,其最关键处就在于日常待人接物处事之“恭、宽、信、敏、惠”:
“恭”即待人无丝毫轻慢之心。
“宽”视天下人为父母,视天下人如子女,以此一念而存恕人之心。
“信”,指无一毫之欺伪,至诚如此,故信。
“敏”从善如流无一息之怠弛。“惠”则体恤周详,善行而无痕迹。
且不可忽视“能行”二字,此一“能行”,若有一念私心,有岂能行之于天下?惟其事出于天理之公,而无一毫私伪之念,故四方自然政行,天下自然归心。故而夫子说“公则说(悦)”。
“公心”是孔子倡导圣王至治之道的基本原则之一。
《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其中就明确表达了孔子的“公心”思想,孔子以“天下为公”解释“大道之行”。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死后,七十弟子丧而大义乖,有鲁君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春秋左传》,《左传》中则有明确表达了公私关系的价值指向,《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臣敢违之?”
至荀子,孔子所言之“公”,则开始被称为“公义”、“公道”,所谓“以义制利”,就是“公义胜私欲”。《荀子·修身》曰:“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又曰:“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荀子·儒效》)。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先秦的儒、道、墨、法各家思想虽然多有不同,但对于“公”却有相通的原则,就是君主必须一秉至公。
如果说儒家公私观基本可谓先公后私,忠公无私,反对多私和以私抉择、取与。那么道家老庄思想则与儒家志趣有别。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十六章》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四十九章》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庄子·大宗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墨家主张兼爱、交相利,批判自爱、自利以及自私。《墨子·兼爱下》:“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搏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
管子学派明公私之别,给公私作了规定:公指公平无私或公法,《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驭;地公平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
韩非认为公与私相对立,《韩非子·五蠹》:“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饰邪》认为“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吕氏春秋》在首卷《孟春纪》便专著《贵公》、《去私》两篇,阐述公的价值、地位和意义,以及私的危害和去私的必要。“贵公”是吕氏春秋的基本政治思想。篇中明确说明,统治者应以人民的共同意见、利益为贵,乃能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命。《贵公》篇强调:“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千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又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未完待续](文图/善业文化)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