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说这个和荀子齐名的大思想家,竟然被王莽逼着跳楼
来源:网络
作者:不二读历史
《三字经》是部耳熟能详的国学书,其中有一句:五子者,有荀扬,王中子,及老庄。
古人以“子”为尊称,只有那些做出过大学问的人,才配得上。
这里的五子,也是仅次于圣贤的大学问家,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子书”,也是仅次于“经书”的必读书。
那么,这五子都是谁呢?荀子,王通,老子,庄子,而“扬”指的就是杨雄。
各位看官,如果你在百度里搜“杨雄”,一下子会冒出18个含义,你再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水浒传》里娶了潘巧云,又被绿了的病关索杨雄嘛!
不是的,这里的杨雄,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想必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名字会产生如此多的含义,在他年轻的时候,干脆改了姓,将“杨”改为了“扬”,以扬雄行世,以扬子著称。后人又以他的字来称呼他,比如刘禹锡在著名的《陋室铭》中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其中,这个“子云亭”,说的就是扬雄了。
扬雄从小家境贫寒,他说祖上“有田一廛,有室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到了他这一辈时,仍旧是“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但他从不汲汲于贫贱,不戚戚于富贵,书非圣贤不读,又博闻强志,君子固穷。
扬雄口吃,不善言辞,喜爱冥想,别人以为他在发呆,其实是在思考问题,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好诉诸笔墨,文采斐然。
(二)
汉成帝时,扬雄三十几岁,他的文章开始流传,有一回,汉成帝读到他的文章,感觉口齿生香,夸赞说:这是何人所作,颇似司马相如。于是有人便把扬雄推荐给了成帝。他被册封黄门侍郎。
汉代的郎官,相当于备选官,扬雄特意请求不担任职务,只愿待在国家图书馆里,做一个领取薪俸的研究员。
有时候,他也写写文章,奉劝一下皇帝。当时汉成帝正迷恋赵飞燕姐妹,常常临幸甘泉宫,扬雄献《甘泉赋》;皇帝游冶打猎,他作《羽猎赋》《长杨赋》;皇帝巡游玩赏,他作《河东赋》;文章华美,辞藻诡谲,虽有劝谏之意,但读者往往被文采吸引,看不到其中的讽谏之意。
扬雄见起不到作用,便觉得作赋只是“童子雕虫篆刻”,决心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扬雄善于思辨,从小就对经典有独到的想法,他写赋是受司马相如和屈原的影响,觉得最好的文章是《离骚》,但又觉得屈原的为人不如《离骚》中那样坚定,就写了一篇《反离骚》。
等他对作赋反感后,转而研究哲学,因为读《周易》有感,他作《太玄》,又读《论语》有感,他作《法言》,皆是对圣贤思想做补充。
朋友刘歆对他说:现在的学者,连《周易》都懒得读,又怎么会读你的《法言》,我怕后人会用它来盖酱菜坛子。
扬雄笑而不答。
(三)
扬雄历经四朝,很少升官,当初,他和王莽、刘歆是一个部门的同事,后来王莽凭借外戚势力发达了,很多同事也都升了官,但扬雄没有,他仍旧做着校书写作的工作。
王莽想篡位,向民间征集谶纬符命,通过假造的祥瑞,登基称帝,大臣们如法炮制,献假符命为自己要官职爵位。王莽很生气:你们以为我真信这些符命吗?于是将再献符命的人,不问原因,统统抓起来。
刘歆的儿子刘棻,因献符命被抓,这个案子牵扯到了扬雄,衙吏们去天禄阁抓人,扬雄不愿成为阶下囚,转身从阁楼上跳了下来,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多的老头子了。
幸而未死,王莽听说后,问清原因,原来是刘棻为做假符命,曾向扬雄学习过古文字。
可怜扬雄,一个潜心研究学问的人,竟然被逼的跳了楼。当时人调侃他: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宋代的陆游也曾作诗:书生识字亦聊尔,莫作扬雄老投阁。
后来“扬雄投阁”的典故,就专门用来表示文士无辜受难了。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