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作者:陈孟云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史学家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都是为了利益,利益就是人一切活动的根本。我们不妨把这个规律称之为人生第一定律。
比如人们上班就是为了工资,工资显然就是上班族的利益;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的利益所在;西方政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大选,所以,“选举胜利”就是西方政党的利益所在;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什么?显然,资产阶级的利益就是资本家的资本不断扩张。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所以,“爱”也是每个人的利益所在。
利益其实就是果实,果实下面是花枝繁茂,花枝繁茂最下面就是果实的根,就是长出利益的根。
利益的根是什么?这个问题显然就是哲学的根的问题。
小编认为,哲学的根就是人的本性,哲学根的问题就是人的本性问题。
一,什么是人的本性。
百科:本性,汉语词语,即天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小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性质或个性。这个道理显然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如果问你,人的本性究竟有哪些个性或性质?这恐怕地球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说不清楚。
其实,人和其他存在一样,都是有个性的。
比如铁就有导电的个性,有弹性,也有相当于木质的硬性。这些个性显然都是显然易见的。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其实就是从“显然易见”的事情中发现的。这个事情就是“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人的个性其实也是显然易见的。只不过往往被人忽略罢了。小编认为,人有四个显然易见的本性(个性)。
1,求生的本性。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显然易见的是,越是危险的地方,人就会越是恐惧,越是不敢去。通过千千万万这些“显然易见”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在正常情况下,人都有求生的本性。也就是怕死的本性。
通过这个本性我们可以知道:安全就是人们的利益,活着就是人们的利益。
由此,人们找工作都喜欢找更安全的工作,哪怕工资低一些;因此,人们出去旅游,都喜欢找安全的线路或景点;由此,人们深恶痛绝那些能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商品。
2,懒的本性。
人都有想少劳多得,或不劳而获的思想。
比如,那么多人去买彩票或股票,就是嫌靠日工资发家致富太慢了,就想走捷径,就想快一点发家致富。
简单地说就是,人为了能少付出就少付出,哪怕是少迈一步路,少出一份力。否则,人就是傻子。
比如,正常人,一般情况下,都会坐电梯上高楼,而不会走步梯上高楼。说到底,人就是懒。
所以,正常情况下,人都有懒的本性。
因为,人有懒的本性,所以,如果能让人节省体力和时间而更多、更快地达到目的,这就符合人的本性,也是人们追求的利益所在。
比如人们发明的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高铁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其实都是符合人类懒惰需求利益的产品。
3,惰的本性
铁就有惰的本性。比如用铁做成的弹簧就是充分利用了铁的弹性,这个弹性也就是惰性。
具体地说就是:在弹力范围内,你用力改变了铁的形状,然后撤去了这个力,那么,这个铁就还会恢复原样。这就是铁的弹性,也就是铁的惰性。
人其实也有惰性,或者说是惯性。比如作息的惯性,饮食的习惯,抽烟、喝酒和运动等等爱好,都属于人的惰性。如果某一天或某几天改变了这些习惯或爱好,人们就会不习惯,不舒服,甚至很难受,就希望恢复原来的生活或工作(习惯)状态。这就是人的惰性。
同样,符合人们惰性的人或事物,就是符合人们利益。
比如,很多人早上习惯睡懒觉,但是如果你影响了人家睡懒觉,那么,你就侵犯了人家懒的利益和惰的利益。
因为,人一直都有懒的习惯,所以,懒往往也就是惰。
所以,懒的本性和惰的本性往往可以合称为——懒惰的本性。
4,不满足的本性。
人的不满足本性其实可以从很多成语中看出来。比如“得陇望蜀”;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如,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比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如,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等等成语。
简单地说,人的不满足本性就是人都想挣更多的钱,做更大的官,拿更多的冠军,或做更多、更大的丰功伟绩的意识。
完整地讲,人的不满足本性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不满足现状,不甘寂寞,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地意识。
同样,符合人们不满足本性需求的人或事物,就是人们不满足的利益。
比如,与他人相比,能比别人多挣的那部分钱,就是我的不满足利益。
比如,与他人相比,能比你做更大的官位,这就是我的不满足利益。
比如,与他人相比,能比别人做更大的贡献,挣更多的荣誉也是我的或我们的不满足利益。
一般而言,不满足利益都是人们可以炫耀和值得骄傲的资本。这个“资本”当然也应该属于利益的范畴。
二,人之初,性如水。
知乎:性善论最早较为系统地提出者并非《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而且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
《孟子·告子上》有云: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唯不善,非才之罪也。
译文:“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西流,但是,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下流之分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
知乎:我国的“性恶论”思想,一般而言最早追溯到战国末期儒家重要思想家“荀子”。
《荀子·性恶》中有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人的本性,人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人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人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仪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小编认为,人之初是性本善或性本恶,关键点在于“初”。
1,“人(本性)之初”是性善,还是性恶,外人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性善论”和“性恶论”都缺乏理论依据。
好比幼儿,你这么能知道他是“性善”,还是“性恶”呢?
2,“性善论”和“性恶论”是因为“后天”人的本性(内因),与客观(外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所以,人“后天”的善与恶,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人“初”的本性。
3,既然人性可以做出善事,也可以做出恶事。所以绝对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正确。
如果,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形容人的本性呢?
小编认为,人之初,性如水。
因为:1,人的本性在初始不动的时候,你是看不出好坏的,或者说,是没有好坏的。水也是这样,比如水库里静止的水,初始的水,也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2,“流动”的本性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坏事。水也是这样,流动的水,也可以做好事——去灌溉庄稼,也可以做坏事——去毁坏农田。
3,人之初,来到这个世上,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此,又何来“性本善”和“性本恶”?
水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即使“不小心”做了“恶”事或“善事”,那也不是它的“初心”——人,何尝不是呢?
所以,人之初,性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