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近网上关于这句话的段子可不少,主要因为出了几件事情,有几位小学生在科学创新比赛中得了奖,而且得奖的课题都很高端,不是关于基因疗法的,就是关于茶叶抗癌的,这么好的成绩当然会有荣誉啊,加分啊之类的回报,会让这些少年神童赢在起跑线上。难怪网友们一阵惊叹,这是一代后浪追前浪的节奏啊。
但,事出反常必有妖,之后事情出现了反转,蓝还是那个蓝,青,却不是那个青了。假的永远也真不了,这时候家长再出来道歉又有什么用呢。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了五色的概念,所谓五色就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道家的祖师爷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他老人家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告诫世人,纷乱的信息,不受控制的欲望,很容易使人迷失,所以古人又把五色称为正色,以警示世人何为做人的根本。
民国时期的五色旗
在中国古代,随着文明的进程,古人对衣物的颜色产生了需求,想染衣服就得有染料,古代的染料大多是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的。在古代经常用衣服的颜色来代表人们的身份标志,所以掌管染色事物的人地位是蛮高的。从秦朝开始设有染色司,唐宋朝有染院,到明清时主管的机构叫蓝靛所。
我们祖先最早发现的染料植物叫蓝蓼(liǎo),这种植物在夏朝的农书中就有记载,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种类很多,多生在水边。古人一般在小暑和白露前后采集,从它的茎叶中提取出的染料名为“靛蓝”,这种染料染成的颜色古人称为青色。战国荀子所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里面的蓝并不是说蓝色,而是指蓝蓼。同理,以前一直有些迷惑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这个角度解读也就明白了。
蓝蓼草
作为现代人,一把绿色的草叶怎么把它变为青蓝色的染料,这个事情大多数人也是毫无头绪的吧,古人的智慧有时候令我们汗颜。北魏《齐民要术》记载,把采来的蓝蓼茎叶浸入水池中,用重石压住,天热的时候放一夜,天凉的时候放两夜,然后把浸出的汁液过滤,按1.5%的比例加入石灰水用木棍急搅,静置澄清,去除清水,余下稠粥状的蓝块块就是染料蓝靛啦。是不是很厉害,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野生蓝蓼
相同的原理,五色中的赤也是来自于植物,名为茜草。在商周时期,古人就掌握了从茜草的根茎中提取红色染料的方法,由于制取困难,这种染料十分珍贵,只有贵族阶层用来染制贵重的丝绸衣物,这种高贵的颜色又被称为绛色。到了汉朝,按照五行的理论以火为德,而火行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所以当时的朝廷制度规定,皇室及达官贵人以红色衣衫为贵。有需求就有市场,当时的茜草一度成为了经济作物,有的人家种植规模达到了千亩以上。
茜草花开
五色之中,地位最高的还是黄色。自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黄色在很长时间里是皇家专用的颜色。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染成黄色的丝织品,经过检测,这些丝织品的染色剂是从桅子中提取的。
栀子果实
栀子用来做染料的部分是它的果实,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将果实去梗去杂质,过热水然后晒干,再经研磨等复杂的工艺制成黄色的染料。栀子的果实中含有一种名为“藏花酸”的黄色素,这是一种直接染料,染出的黄色微微带有一点红光。南北朝以后又发现了地黄、姜黄、柘黄等染料,其中柘黄染出的黄色最为迷人眼目,自隋朝起便成为了皇室的专用之物。
黄色的龙袍
秦朝崇尚黑色,黑色代表深沉、肃穆、神秘。从周朝开始,中国的先民们就从五倍子、冬青叶、乌柏叶等植物中提取黑色的染料用来染制衣物。
我国古代的植物染色法,在清代发展到了顶峰的状态,在乾隆时期染坊工艺已经有了精细化的分工,按照色系有分别对应的染制分工。但随着西方化学印染方法的传入,传统的植物染制工艺被逐步淘汰直至断绝,实为可惜。
消失的染坊
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核心理念是跟五有关的。比如说五行、五色、五味还有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现在有些言论,把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通通归于封建迷信的范畴,在我看来这样简单的否定是不对的。
就拿五色来说,植物染料的发现、制造和应用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从自然界里发掘、创造的成果,这其中难道没有蕴含着自然科学实践的基因吗。还有中医系统中的五色、五味和人体内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现代医学的应用中,也能得到实际的例证和疗效,而且中医作为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的草药学,在现代医学没有成熟前,可以说是地球上最为先进的传统医学系统。
五彩缤纷的丝绸
作为我们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整理,根据研究的发现和检验,去除其中不合理的迷信的部分内容,保留经过实践检验确实有效的精华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灿烂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