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引用道德经名言 [复制链接]

1#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曾任周朝柱下史、征藏史,也是历史上的诸子之宗、百家争鸣之首,为后世留下第一部私人著述——五千言《老子》,今天人们又称它为《道德经》,主要探讨世界本源之道与世人应修之德,包罗万象,贯通三才。《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对所在现实世界的体验与思考后形成的系统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润泽至今。

一、天人合一的道与德

习近平在谈到物性事理与社会发展规律时,曾引用老子的道论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老子道论源自老子对早期中国本源哲学思想的转化与革新。

中国人对宇宙本源及其发展规律的思考,大体经历了“原始宗教(巫术)—星象—历法—术数—哲学”的演化过程。三皇时期,时人穴居,以最原始的采摘、狩猎为生。人与其他生灵、天地等心神连通,处于万物有灵的巫术氛围之中。在经历漫长岁月后,才开启原始的种植业,迎来伏羲氏时代。《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农业种植极度依赖气候,后者又与星象存在紧密关联,于是人们开始真正凝视头顶的星空。由年河南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砌龙虎图可知,在大约六千年前,中国人已形成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原始二十八星宿和四象观念。

到了四千多年前的帝尧时代,相关观念进一步发展,确立了更为完备的历法。《尚书·尧典》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此后,商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较原始的盖天说天文历法体系,他们的巫史阶层也对它进行一定的形而上化,如视北极星为帝星,形成上帝之道。再后来,殷商见替于周,作为一场革命除表现为统治者的更易外,也体现在上帝理念的隐退、天道观念的凸显。周人对世界的理解与建构更进一步形而上化,北极星的原始星辰属性逐渐弱化,世界本源与法则由上帝与帝道转向了更为形而上的太一与天道。即形成了以太一为中心,万物依之生发运行的系统观念。这在《易经》里获得了集中体现:太一即太易;宇宙基本原则方面,易为万物之根,不易又常易;万物的运作方面,也初步形成了物极必反、相生相克等基本理念。

这些观念在巫史阶层一脉相承,且随着形而上化的不断提升,原有的朴素痕迹被不断消解,变得更加纯粹。太一等相关理念也是如此,如《尚书》《左传》中便记载了诸多与天道有关的内容。最后,商容将相关理念传于老子。老子即在此类盖天说的太一观念上,推演出形而上的道,将之确立为万物的本源与秩序。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即太,亦即太一,也就是说混成物名为太一,长而字曰道,道生万物。太一与道为同一事物,只是表示该物不同的阶段与状态。从太一思想演化出道理念后,又转化气、阴阳、物极必反、相生相克等观念,发展出返辅、有无相生等思想。

当然,早期中国哲人皆生活在“天人合一”的格局中,他们观察天体运行规律,洞悉事物发展变化,是希望为人找到行为法则,指导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也体现在“德”观念与内容的演变上。在五帝初期,人们虽已开始探索万物本源与秩序,并获得了一些基本认知,但很大程度上仍活在万物有灵的状态中。当时的“德”更多的仍是对万物之灵的崇拜,行事多遵从神灵之意,占卜为之。因此,三王有龟甲牛骨之卜,夏商周有《连山》《归藏》《周易》之占。

但随着人们对天文历法的洞见,智慧进一步觉醒,也开始反对盲目祭祀与占卜。《尚书》直言天命无常、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并对此进行了具体表现:如言夏代,直指帝孔甲好鬼神而使夏德衰;论商代,则载帝太戊因“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一暮大拱”而有所惧,伊陟告知“妖不胜德”,太戊从之,妖祥消失;又载武丁祭祀成汤后有飞雉登鼎耳而呴,非常惊惧,祖己则告之不在妖祥,在于修德;至于商代的灭亡,也将其归因于商纣痴迷“我生不有命在天乎”;记周兴,则载武王伐纣,虽龟兆不吉、风雨暴至,但在姜太公强谏之下,依然“逆天”而行,遂得其志。春秋时期,先进哲人的相关理念更为明确,如前有管仲止齐桓公泰山之封,后有晏子讥齐景公彗星之禳,以及子产劝诫郑定公与其禳祝火灾不如修德。老子也是在总结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新知,反对世人沉迷淫祀,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强调对自然之道的洞察与效法,尊道而修德。

当然修行总是由内而外、从小到大,积善才能成厚德。因此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他也是以此建构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德层次与境界体系。

二、修身始于“少私寡欲”

在修身方面,习近平在讲话中曾引用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言(《老子·四十六章》)。强调自虚守静、少私寡欲、内视反听,可以说是老子修身之道的基本要义,而相关思想来自他对历史上各种人物生死荣辱的考察。

古时哲人讲修身,主要是针对君王等贵族而言。因为在上古中国,君王为社稷主,治国也依靠个体对群体的维持力。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表明修身之道在帝舜时代获得了较大发展。帝舜本人深知天文地理,故能入丛林而不迷失,同时慈爱百姓,清静无为,功成身退。夏商周三代对其德皆有继承发展,这在周初典籍、礼乐要义中都获得了集中呈现。

有经验,也有教训。通过考古发现,可知商纣王在早年也是一位文治武功卓著的君王,但最终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令人唏嘘。而回顾其一生所为,对于私欲的放纵和不知满足,显然是其“厄运”的开始。典籍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韩非子·喻老》),即有一天商纣王开始使用象牙制作的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心惊不已。那是因为箕子见微知著,商纣王对自己的私欲不加克制,现在不满足于普通筷子,接下来必然会不满意普通的衣食住行。果然,在此后几年里纣王“锦衣九重”“广室高台”,设酒池肉林,也不以为足,最终也因此身死国灭。

周人灭商,殷鉴不远,因此对其十分重视。鲁桓公庙中便陈列了欹器,它的特点在于“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欹器是一种盛酒工具,相当于现在的分酒器。古人如要饮酒,须先把酒从缸中沽出,放入其中。欹器利用重心偏移原理铸造成形,一般只能盛装其自身容积一半的酒量,如果执意向内装满,反而会导致它倾斜,以致其中原有的酒水也会全部倒出。古人之所以如此构造欹器,自然是希望借此控制饮酒。但鲁国人将它放置到祖庙里,则有更深的寓意:酒等美好之物,人所乐之,每个人都想往自己的器具里多装些,但必须适可而止,控制自己索取的欲望,不然你倒得满溢,反而可能失去所有!此外,周人也由“少私寡欲”推演出自虚、谦让、不争等诸多修身理念。

老子对这些修身理念进行了继承发展。如指天道不争而善胜,水归低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强调君子应清静自谦,不争美名,不自见自伐自矜,总坚守愚人之心,守辱处下,以孤寡不谷自称,受邦之垢与不祥。老子的这些修身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历代思想家都有吸收转化。如赵良曾劝诫商鞅“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商君列传》)、王安石说“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老子注》)等等。

三、治国理政基于“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理政、平天下方面,习近平曾引用老子“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五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等名言警句。老子的相关思想也来自他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升华。

在尧舜禹时代,中国已建立“天地-王-民”的政治关系模式。其中,“王”打通天地人三才,在该体系中事天治人。至于王道的具体内容,帝舜以来皆有发明。司马迁所谓的明德自帝舜始,不仅在于修身,也在于王道荡荡,无为而治。帝舜曾为庶民,行以德报怨之道,使周围人恢复真孝慈;后来居于小邦,坚守德行,使百姓云从,乃成大国;又以德行立为帝,在位期间举贤去凶,令左右各司其职;在六合之内继续以德报怨,弹歌而平和四夷,海内咸戴其功,乃至凤凰来翔;且最终能不私有、不主宰,功成身退,可以说是实行王道无为而治的典范。

至周代,又有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戎狄曾攻打他,想抢夺财物,亶父便舍弃给他们。犬戎又来争夺土地与人口,百姓皆欲战斗,亶父慈爱世人而阻止,带着自己的家人放弃了领地,迁居到偏僻的岐山脚下。豳人见此举国跟随他,旁边其他国家听闻其仁德,也都来归附他,海内皆称颂爱戴。亶父以德立国,传之子孙,以致后世有周文王武王之功。

《易经》也对王道理念进行了系统建构,这在其卦象、卦辞中获得集中体现。如大有卦乾下离上,“大有,元亨”“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大有卦中唯一之阴为六五,六即阴,五为尊位。一阴处五阳之中而得尊位,用无为、柔弱驰骋于众刚强之间,守辱弱而众阳尊之,万物归服,它不以自己为主人而傲慢,仍如宾客那样保持无欲不争,故“大有”。即君王为一阴,处诸侯、百姓之上,当守柔弱无为,交相利,平和天下。又如节卦、象卦、泰卦、讼卦等皆蕴含有清静无为、不出户牖、不争名利而上下相交的思想。

当然,历史上违背王道而自遗其咎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如周厉王暴政,以致人民道路以目,召公劝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他不听,最后引发国人暴动,自己也被流放而死;周幽王时三川皆震,伯阳父劝其施行德政,但他不听,最终也身死于犬戎,西周见灭。

老子的敬民、为政理念远溯帝舜之道,借鉴《尚书》《易经》。他身为王官,尊崇王道,强调治国者应尊奉天道,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使上下各安其位;同时予利而不争利,使百姓自富自足、自然自化;坚持以德报怨,修德以服远人,则天下相交而平和。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陈成吒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