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临沂苍山县(现兰陵县)西南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古镇,叫兰陵。因镇西温岭上长满了兰草而得名“兰岭”,古代“岭”、“陵”通用,故名“兰陵”。
兰陵,始建于商朝,到西周时,已是较有名气的城镇了。春秋时,为鲁国城邑。战国时,初归宋,后被楚国吞并,改称兰陵邑。东汉时,称“次室”(城中有“次室亭”)。自战国末至西晋均为县治,东晋时,改设郡治。隋朝复改为县治。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分置丞县和兰山县(治所在储墩,辖兰陵镇)。武德六年兰山县并入临沂县,兰陵归临沂县。宋、元、明、清兰陵均属临沂县,解放后又置兰陵县,年兰陵县撤销,兰陵划归苍山县,现为苍山县兰陵镇。
在历代口头传讲及文字记载中,常常提到“荀卿阳治”,人们便知道是兰陵。兰陵为何又称“荀卿旧治”呢?那就要从荀卿任兰陵令谈起了。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第一次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著名论点,成为思想史长河中灿烂的名星,此人便是荀卿。
荀卿(约公元前年一前年),名况,字卿,赵国人。当时齐国为招揽天下人才,在国都临淄稷门建“稷下学宫”。齐威王、宣王时,稷下学官是声闻遐迩的教育中心。荀卿十五岁游学于齐,后在那里授徒讲学。齐襄王时,他还三次担任学官领袖“祭酒”,是当时出类拔萃的教育家。被学者尊为老前辈,甚受尊重。后因受诬陷,离齐南去至楚。在楚国,他得到春申君的器重,被委为兰陵令。
学识满腹的荀卿就任兰陵令后,便大展治国抱负,提出礼治为主,辅以法治的社会政治主张。一天,他漫步兰陵街头,察访民情。遇见一赤膊汉子与一白须老者争吵,毫不讲礼貌,深有感慨,萌生出以礼治国的主张。后来,他在修身中写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一天,荀卿来到城东门,只见门楼上题着“东海镜清”四个耀眼大字,沉雄朴拙。他兴致顿高,不由捋须沉吟,“好个兰陵,东望可见镜清大海,此处去海不远了吧”,随从告诉他,也有三百里之遥。
接着荀卿又来到城北门,只见高高的门楼上题着“文蜂映秀”。荀卿仰面端详门额上的字,脱口赞道:“算得上结体俊美,气韵请雅。”说罢,他攀上宽宽的土垒的城墙,举目远眺。他遥望着巨石嶙峋,古木参天的文峰山,心潮激荡,“季文子,你故世三百年,如今将神峰山改名为文峰山来纪念你。你一心安社稷,守清忠之操,不以宝玉为悦,不以妻妾之奉薄为忧。你应该扬名于世,流芳千古!”
荀卿的目光在文峰山上停了好久好久,原来,他产生了在文峰山办学的念头。后来,人们在文峰山上建了荀子书院和晒书台。
荀卿下了城墙,已感疲劳,向随从打听西门、南门的情况。随从告诉他,西门额题的是“逵达邹鲁”,南门是“衢通淮徐”。各有特色,气派非凡。
荀卿回到治所,稍事休息后,又写起他的文章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夜晚,灯光如豆,荀卿正伏案疾书。突然,两位青年人彬彬有礼地来到案前。那身材颀长,气宇轩昂的叫李斯,另一位身健额宽,老成练达的叫韩非。他俩都是荀卿的学生,前来求教。
李斯问道:“请问老师,这治之经,礼与刑,是指治理国家,应遵守以礼治国,兼施以刑,礼法合一。弟子这样解释妥当吗?”
荀卿问韩非:“以你之见呢?”
韩非低首躬身道:“以弟子之见,老师这‘治之经,礼与刑’比起孔子、孟子‘以礼治国’更胜一筹。但不瞒老师,弟子主张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荀卿沉吟片刻,又问道:“你轻礼重刑,主张法制,那么如何用人呢?”
韩非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荀卿翻眼看看李斯,问道:“你呢?”
李斯恭敬地道:“弟子亦主张法制。”
荀卿捻须沉吟:“生而有好利,生而有疾恶,施以法,是有道理的。好了,天已不早,回去歇息吧!”
韩非、李斯施过礼退至门口,转身离去。荀卿着他俩背影,心想,这两人将来都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以后必能创大业绩。,我门下有此等弟子,令人欣慰。想着,他不由捋须微笑。
韩非,李斯走回书房时,李斯自觉韩非学识见地超过自己,心中暗自萌生妒嫉之情。后来秦始皇读到韩非的书,十分赞佩,千方百计将韩非招到秦国,但被李斯罗织罪名,入狱而死。当然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法治政策等方面,也是做出很大功绩的,这是后话。
再说荀卿在兰陵任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文王以百里之地,都为天下王,现在荀卿是贤者,你让他统治兰陵百里之地,岂不危险吗?”春申君听信谗言,辞谢了荀卿。荀卿离楚返回赵国,赵王又拜他为上卿。后来,这消息又传到楚国,有人又向春申君说:“伊尹去夏入殷,殷遂王天下而夏则亡,管仲去鲁入齐,结果鲁国衰弱而齐国强大。今荀卿离楚,恐楚将不宁啊!”春申君闻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再三派使者去赵国聘请荀卿回楚。荀卿在兰陵时间长了,亦有留恋之情,见春申君再三相请,于是又返回兰陵,仍为兰陵令。后来,张园刺死了春申君,废止了荀卿的兰陵令。
荀卿治理兰陵共二十年,被废止兰陵令后,便居在兰陵东南的一个小山村“孙楼”著书讲学,最后终老葬于兰陵。
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封荀卿为兰陵伯,政和年间(公元年一年)曾建祠以祀。清道光年间(公元年一年),补建荀子基碑,概述荀子生平。清光绪三十年(年),山东巡抚周馥又立石碑纪念。年兰陵荀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兰陵镇东南一里许,有一土丘,丘上绿树青葱,丘前立碑:“楚兰陵令荀卿之基”。
正是由于荀卿曾为兰陵令,影响深远,历代沿袭,后来人们用“荀卿旧治”来代替兰陵。这就是兰陵又称“荀卿旧治”的来历。
玉玖逸梅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