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带领300余名听众走进荀子的思想 [复制链接]

1#

“西方汉学家认为荀子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哲学家,也是世界重要的哲学家,为什么西方汉学家把他的位置放得如此之高?”,5月16日,第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如约而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荀子研究会副会长林宏星教授莅临孔学堂,从目的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带领余名市民朋友、高校大学生一起走进“荀子的思想世界”。

 

讲座现场

林宏星教授提出“儒家思想虽千头万绪,但约其实质,似不外以下三点:确立目的;为目的提供证立的理据;找寻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了解研究荀子的思想,首先要了解荀子确立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提到荀子,必定会想到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孟子主张的“性善论”,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人性论断上相反,但是他们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却是一致的。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形同虚设,大权旁落于各诸侯国,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争战。因此,“如何重建社会政治秩序”成为了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哲学家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也是他们思考的核心目的,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孟子与荀子则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路径。

林宏星教授认为,孟子主张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他希望通过国君发扬内在的恻隐之心来重建社会秩序,所谓“举斯心加诸彼”。然而,诸侯王并没有接受孟子“推销”的治理国家、重建秩序的主张。孟子的这一主张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混淆了道德与政治。政治的本质是权力的制约,利益的平衡,孟子给出的方法是用道德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秩序的重建。

然而,与孟子不同,荀子开出了不一样的“药方”。那么,荀子是如何理解当下礼崩乐坏的社会?社会为什么会乱呢?荀子认为“欲多物寡”是造成社会政治之乱的根源。“物”既包括物质性产品,也包括名位以及精神性产品。依荀子,“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如果“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则会造成“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的结果。

 

 

林宏星教授讲述荀子的思想

那么,如何由乱变治或如何去乱止争?依荀子,只有在政治国家状态下,“恶人”才有可能变为“善人”,社会才能由乱变治。荀子云:“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引自:《荀子·性恶》)

林宏星教授认为,荀子所谓的“起礼义,制法度”就其实质意义而言,表达的是与“自然状态”下没有任何国家政府、法则规范相反的组成政治社会的一切强制和约束措施。所以,荀子讲的“礼义”,其首出意义并非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而是政治学或政治哲学的,此与孟子不同。同时,荀子的道德观着眼于社会的“公共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