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出名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张居正与海瑞的遭际对比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出生比海瑞晚11年,去世却早了7年,可以说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曾经同作一殿之臣,都是效忠于明朝皇室。但是两人在仕途上的遭遇却大不一样。张居正中举人、进士,入翰林班子,隆庆元年二月晋升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大臣,时年43岁。
海瑞中举人后由于进士不第,43岁时只在南平县当小小的教谕。后来入京当上个主事,又因骂皇帝入狱,隆庆元年十一月外放南京通政司任职。海瑞真正掌握实权的时间是在隆庆三、四年间当了九个月的应天巡抚,后罢官家居16年。而在此期间,张居正却在内阁斗争的漩涡中站稳脚跟,神宗即位后当了10年首辅,成为明代少有的当权宰相。
他去世后海瑞才有机会重被召用,万历十三年再到南京,当时已73岁,不能有多少作为了。
二、海瑞和张居正的相同点
张居正与海瑞,都是儒家中的经世致用派,同时又是儒法兼综式的人物。不过海瑞较多受到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居正则更倾向于功利主义。他入内阁后第二年,即在隆庆二年八月,给皇帝上了一篇《陈六事疏》。六事是: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这是居正的施政方针。他这里所讲的就是要强化政纲法纪,办事讲求实效,增益国家财富,整顿武备边防。总的来说做到富国强兵。
张居正所推行的施政方针,在当时曾经受到一般大臣的议论,认为这不符合王道政治。到万历七年他在给耿楚侗的一封信中,就特意为之辩解,并提出了反批评。他说:
孔子论政,开口便说“足食”、“足兵”。舜令十二牧曰:“食哉维时。”周公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何尝不欲国之富且强哉?后世学术不明,高谈无实,剽窃仁义,谓之“王道”;才涉富强,便云“霸术”。不知王霸之辨,义理之间,在心在不迹,奚必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也?仆自秉政以来,除密勿敷陈,培养崇德外,其播之命令者,实不外此二事。今已七八年矣,而闾里愁叹之声,尚尤未息,仓卒意外之变,尚或难支,焉在其为富且强哉!
王霸之辨在宋代陈亮与朱熹曾经辨论过,居正基本上是同意陈亮一方。但他这里首先搬出大舜和周公、孔子,认为古代的圣人都是讲究富强之道,只是后世学术不明,才把空谈仁义的称为王道,而讲究富强的却贬之为霸术,这是不能同意的。
他自认为秉政以来,亦并非不讲仁德,但直接对人民有利的还是国家富强,而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他对有些人谈到宋儒程、朱的主张,就不客气地称之为“老儒臭腐之迂谈”,批评腐儒无用,海瑞虽没有指名,也发表过类似的论调。
至于张居正所以反对讲仁义的王道,因为这种高谈无实的话,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他曾明确指出:“天下事岂有不从实干而能有济者哉!”“实干”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使用,而张居正与海瑞都是有名的实干政治家。但由于掌权的地位不同,所以取得的实效当然会有区别。居正按照他的施政方针,“综核名实,信赏必罚”。到他执政后期,“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边境晏然”,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一定效果。
张居正是想挽救当时的封建统治危机,比较重视现实问题,所以容易接受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点。他承认“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周王道之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而“西汉之治”,“实赖秦为之驱除”,即承认是汉承秦制。
他对西汉后期贡禹、匡衡等人鼓吹的复古思想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取周文之糟粕,用之于元成衰弱之时,此不达世变者也。”他还指出当时有些人总想搬出夏、商、周的一套来搞复古,斥之为“腐儒不达时变,动称三代”,是“必不可用”。
由于居正承认历史是进化的,所以他同意荀子的“法后王”观点。他认为“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时宜之”,则“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弗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故曰:法后王便也。”这里他提出行法治一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果与时代不合,虽然是“圣哲”人物的创造,也不能跟从。
当时为要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张、海二人对地方豪强大量兼并土地感到不安。海瑞当巡抚时由于勒令富豪退田而被攻击去位。张居正由于一度“独持国柄”,掌握朝政,所以对“贵豪估势,及诸奸猾吏民”逃避赋税的,敢于“严行督责”做到“赋以时输”,并使“豪民不能兼并”,即受到一些限制。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国藏日益充,面豪猾率怨居正”。
他生前“殚精毕智,勤劳于国家”,但死后却给皇帝加上“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的罪名,被抄家和子弟并受到株连问罪。
三、张居正不重用海瑞的直接原因
张居正作为务实的政治家,其经世致用思想,与海瑞是有其相通之处。但是两个人的操守却大不相同。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直臣、清官,为政清廉大概是无可非议。
张居正在当时虽称名相,也可以说是一代权臣,但贪恋势位,廉洁当然不能与海瑞相比,同时还有点言行不一之处。如他反对“徇情”以至用人唯亲等一套,主张“法所宜加,贵近不宥;才有可用,孤远不遗”。他还反对那种“不顾理之是非,事之可否”,“而惟人情之是便”。只讲人情,不讲事实和道理,那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张居正提出这些主张和议论,自己并未做到身体力行。如万历二年他儿子敬修会试落第,他便令停是科“馆选”,以示报复。这科考试由大学士吕调阳主持,试前海瑞曾写过一封《与吕调阳书》:
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想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也。惟公亮之。豫所吕老先生。海瑞载顿首,余慎。
这里太岳指张居正,豫所谓吕调阳。《年谱》将写信时间放在万历元年二月,称“吕调阳会试总裁,居正以子托之。当时物议(沸)腾,公上书直言其事,不激不随,词严义正,可以隐杜阴谋,寒权臣胆。”这封信由于击中时弊及当政者的痛处,因而招来张居正的忌恨。
海瑞“因江陵(指张居正)当国,不再出仕”;“而江陵亦惮公刚直,不敢召用”。《明史》中亦说到:“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海)瑞。“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
四、性格上的巨大差异
从海、张两人的关系来看,海瑞为人始终是正直无私,居正则未免气度偏狭,而且有点言行不一。如说是反对用人徇私,而史称他“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苍头游七入货为官”。黄秉石在《海忠介公传》中也说到类似情况。
时江陵张居正当国,虽号厉精,然置其私人王篆、傅作舟等于南京,皆纳贿招权,曲庇不肖有司为奸利,吏治大窳。人之思公,如宋人思司马君实也。张以父忧起复,物议沸起。而吴之好事者,潜拟公疏劾张,复拟旨下罢张,且刻布南中,则南人举手庆曰,朝廷以安车征海公相矣。秉石尔时亲闻见之。后事觉,成大狱,士有枉死者。……盖当是时,天下知公而已,故以为正论必自公出,而公岂徒为是横议者哉!
这里将海、张作了对比。居正当国虽然也在励精图治,但由于任用私人,免不了发生招权纳贿之事,加上父亲死后,他没有遵守儒家的礼制回老家守丧,给人以贪恋权位的感觉。于是有的好事者借用海瑞的名望,伪造奏疏和圣旨罢免居正。这件事本来与海瑞无关,但由此可见他的声誉在群众中的影响。
海、张两家的思想比较,从立德、立功、立言几方面来看,忠君报国、建功立业,两人都有相同的志向;著书立说,则多属经世致用之文,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而立德这个根本则截然相异,是海高于张的重要标志。
海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这一点已为人所共识。但他不单是为政清廉,不贪不占;突出的地方是以刚直不阿谱名,必为圣贤,不为乡原,是他一生始终尊奉的信条。
在《明史·海瑞传》中,最后说到:“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传末赞日:“海瑞秉刚劲之性,蔻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这里强调的是刚性。
但正是这个刚性,使得他注定得罪人太甚,政治失意,不会得到重用!这也是海瑞性格的双刃剑。也是他不溶于张居正的深层次原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