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京报冷静看待政治博客现象1gk2tahs [复制链接]

1#

新京报:冷静看待*治博客现象


10月14日,《新京报》就《北京》所刊发本人的《*治博客的“江湖效应”及其他》,专门发表社论《“*治博客”:值得重视的公民表达》,文章对中国草根和官员*治博客民意沟通的互动前景进行了乐观分析。但就笔者自己而言,其实还只能对此表示谨慎的乐观。 毫无疑问,18岁至35岁为主年龄段的博客作者往往是这样一个思想活跃、表达积极的群体。但是,“思维活跃”并不代表言论或意见的正确性。况且,年轻人的情绪张力与极端的心态更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扭曲和失真。 博客所能实现的可能仅仅是大众参与的平等,能够部分体现草根的意愿。从表面上看,官员博客能使得*府官员更加贴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但是,他被约束了的身份能否使他随时随地作出“真实表示”呢?同时,官员开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府监督机制的缺失以及民众参与公共决策渠道的不通畅。如果我们的*府什么事情都不能通过主渠道解决,而需要通过博客、络或者其他非制度手段“曲线决策”,那么无异于当年皇帝在宫内不知天下事,只能依靠“微服私访”来了解民情、探究虚实、辨别真伪,这是不是体现了对老百姓主流表达某种程度的忽视呢? 毫无疑问,孙春龙的博客举报对于揭发山西娄烦事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的存在意义是不可复制、不可标榜的。试想,如果仅仅依赖孙春龙博客而不是他所在的媒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孙春龙,如果没有人跟帖和讨论甚至向上反映,如果没有高层批示,事故处理的结局又会怎样?当然,有这样的博客总比没有要好,毕竟已经发挥作用了。 由此看来,*治博客的出现,还处于依赖络技术进步的民意操练阶段,*治博客民意表达时代尚未来临。 □陈潭(中南大学公共*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