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庸讲什么其二 [复制链接]

1#

中庸反复强调至诚。诚与道、天性与人道,其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是道不是术,术是变化的有对境,道是自然,是天地人运行的共有规律,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谛,不因时空的变化而转移,没有时效性,永远保鲜不会过期。“思想家、哲学家有时代性、局限性、阶级性,他们以有色的过滤的眼镜去观察、思考客观的世界,带有主观偏见,具备强烈的我知、我见”,因此就不是永恒的真理。由此看来把我们的圣贤框到西方既定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范畴内本身就是极其错误的!西方给我们画了个圈,让我们钻进去套住我们的思想、思维、价值观和世界观,使我们丧失民族自信心。“道”是客观世界在我们至诚心(无分别、无差别心)中投射出来的影子,是真实世界的留影,因此“故至诚如神”,自然的状态就是道,不依他而生,不是依他而立,道是不变的规律。中庸倡导的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贪欲是人的本性,孔子告戒我们泯除过度的追求,过度的追求就是贪婪,有限的物质永远满足不了无限的欲望,分外营求就会横生枝节。《微观经济学》核心内容就是如何解决“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老祖宗在两千年前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了吗?现在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活,以至于家庭用水电按阶梯收费,说白了就是扼制欲望、控制浪费,与圣贤的教诲有异曲同工之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个“性”就包含规律的意思,也是本性、本质,延展开来就自性、佛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与天地参矣!”就是说一个具有至诚心的人才够资格去体天法地,才可能会做到感应道交。而至诚心是这一切前提条件,至诚则恭敬,恭敬则深信不疑不夹杂,就是佛法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就是本具的佛性显现。荀子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道家的葛洪亦言:天下无二道,殊途而同归;圣人无两心,百虑而一致,圣贤同心,先圣之行道存乎一也。这个心,儒家叫仁心、至诚心;道家称之为道心;释门叫涅槃妙心、佛心。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亚里士多德同样说过类似的话:“中道行为使人成功”。孔子而进一步指出秉持中庸的具体方法就是“至诚”,孔子不但提出了问题还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圣贤对后世子孙的殷切之心无以复加!孔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孔子认为中庸并不是他的主观意思。中庸是超越阶级和时空的大智慧。孔子为什么对后世子孙提出践行中庸的高标准严要求,因为他知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其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当我们以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时,我们可能只会达到中层或以下的水平;当我们以中层次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时,可能只会达到不入流的水平。李世民在《帝范》中有句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下。《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宋代学者严羽亦言: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其下……可见自圣贤、帝王到各家所言见识无二无别。我等凡夫还自以为是“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我意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啊!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就象快要落入猎人的罗网与陷阱之中待宰的禽兽,死期都要到了,你还在洋洋得意人啥?不知道赶快躲避……孔子说我来救你了,孔子又是怎么救的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