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代经典散文,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土方治疗办法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67229/

《庄子》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著,《外篇》、《杂篇》则是庄周的门徒或其后人所著。

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消极哲学思想,把“道”看成天地万物的本源。他推崇相对主义,宣扬“万物皆一也”、“莫得有偶”的荒谬理论。他认为知识不可靠,对象不可知,提出人生是一场“大梦”,是典型的虚无主义者。

但是《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其中包含大量的寓言故事,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选一:《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听到许多道理,就自以为了不起,觉得谁都不如自己。

“仲尼之闻”:指孔子知道的学问。伯夷,殷末孤竹国君的长子,因让君位,与其弟叔齐偕逃至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同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的青蛙不可以同它谈论大海的壮观,因为它被自己狭隘的住处所局限;夏虫是不能同它谈论冬天的冰雪,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见识浅陋的人是不能同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为所受的教育所束缚。

“五帝”:传说中的古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也有说法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三王”:夏启、殷汤、周武王。汤灭夏,武王灭殷。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以让天下博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的事被视为博学,他们因此自满起来,不像你(河伯)向来的满足于你的水一样吗?

本篇选自《庄子.秋水篇》,节选的是总论部分的第一、二小段。它写河伯见到水涨的空旷弥漫,便”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待其顺流入海,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感到惭愧。

海若针对河伯的骄傲自满,讲了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和宇宙无穷大的道理,使河伯懂得人的知识也是有限,而“道”是难“穷”的,因而不能“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要想见大,就要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去见世面。一个人如果不放眼去看看自身以外的事物,就容易自满,从而局限了认识。

文章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荀子》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赵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时期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他曾游学齐国稷下,为祭酒。后至兰陵令,卒于兰陵。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的散文家和较早的辞赋家。著有《荀子》三十二篇。

在哲学方面,他否定“天命”,并提出人定胜天的学说;在政治方面,他主张“隆礼”、“重法”,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在伦理教育方面,他提出“性恶说”,认为人性是恶的,主张通过教育使之改变。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文章,多为哲学论文和政论。文风严密朴实,长于说理。

选一:《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青”,是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制染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博学,且能够对自己检验省察,就会认识明白而行动没有过失。

“夷、貉”,都是古部族名。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小孩生下时哭声都差不多,长大了习俗各不相同,这是教育的结果。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你们这些有修养的人啊,不要常图安逸无所事事,要敬慎你们的职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资质并不一定比别人高,只是他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五类的产生必定有它产生的原因,一个人招来荣辱,必定和他的德行相合。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刚强的东西自己会导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会导致约束。人身有邪恶的行为,怨仇就会集结到他身上。把柴堆成一个样,火总是朝干柴烧去;把地平成一个样,水总是朝低湿处流去。

“冥冥之志”,精诚专一的意志。“昭昭之明”,指智慧的豁然贯通。“惛惛之事”,专默精诚的工作。

“行衢道者不至”:徘徊于歧路的人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瓠巴”,楚人,古代善鼓瑟者。

“六马”,指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仰秣”,仰头吹吐饲料而笑。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所以,声音无论怎么微小,不会不被人听见;行为无论怎么隐蔽,不会不显露出来;只要积善,就会被人知道。做好事怕做多了吗?哪会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旨在劝勉人们学习,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在节选的这部分里,着重说明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它分别从学习对于改造人的作用,人必须借助学习来提高,以及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荣辱和品德的密切关系,反复说明学习对于改变人的本性、培养人的品德、增长人的学识有着重要作用。然后反复指明学习必须脚踏实地,知识要不断积累。

他否定了先天的知识和德性,强调了道德、知识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积累,正如弯曲的木材必须经过矫正才能变直,鲁钝的刀剑必须经过磨砺才能锋利。这是对孔子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批判。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组织了很多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和道理来说明问题,富于实证性和形象性,且论证严密,说理透彻。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明确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理想。

韩非宣扬封建统治者的功德,抹杀人民的历史作用,主张对劳动人民实行高压政策。

现存的《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其中大部分是韩非自己的作品,一部分为后人所作。他的文章,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分析入微,文笔犀利。文中保存了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

选一:《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本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写扁鹊的三次劝告和蔡桓公的三次拒医,扁鹊的三种治疗方法与三次劝告,相互对照,分别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以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恶果,给人以启发:为人主观,势必耳目闭塞,错误滋生;有了缺点和错误,必须及时克服和改正,不能任其发展,以至到不可救药的地方。

ps:码字不易,严禁以个人名义转载于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内容,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