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识读甲骨文,今天给大家讲的两个字是:“唯”和“听”,这两个字在甲骨文的字形中都有表示“口”的要素,一个表示应答,一个表示听声。我们常说的“唯唯诺诺”,也是由“唯”字的本义形成的成语。怎么具体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呢?一起往下看看。
“唯”wéi
字形演变:
这个“唯”字,本为会意兼形声的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右边像一只鸟形,左边为一“口”,原表示鸟鸣之声。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形体。从形体上看,一脉相承。
字义解读:
《说文》:“唯,诺也。从口隹声。”“唯”字的本义也就是应答之声,如《汉书韩信传》:“信(韩信)再拜贺曰:‘唯。’”
唯字还有一个现在不常用的读音:wěi。旧时常用代表本义象声词,应答声。用于对尊长的应答,表恭敬。比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因为孔子是曾参的老师,曾参特别尊重他,因此应答就用“唯”。
“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的象声词,回答“唯”表示更尊重。《礼记曲礼上》:“必慎唯诺。”由此而产生了“唯唯诺诺”,如《韩非子八奸》:“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这种人,主人还没有发布命令,就已经“唯”声连连,主人还没有差使,就已经“诺”声不断,属于专门看主人脸色猜测主人心思的奸人。现在“唯唯诺诺”的成语多用于贬义,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不敢有不同意见的样子。
“唯”字现在常用的字义有以下几种:
1、由应答声引申为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唯君图之。”即希望您多考虑考虑。
2、“唯”还可作范围副词用,当“只”讲,如《史记鲁仲连传》:“方今唯秦雄天下。”也就是说:现在只有秦国称雄天下。
3、表以,因为。比如《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大意是:冀国受到损失,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4、表示听任、任随。常和“所”搭配。比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大意:随你放在哪里,没有不如意的。
5、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纵使”。
左民安还在《细说汉字》提到:唯、维、惟三个字的本义不同:“唯”的本义是应答声,“维”的本义为绳子,“惟”的本义为“思”。但在“思”的意义上,惟、维通用,在范围副词“只”的意义上,唯、惟通用,只有作语气词时,三者都通用。
“听”tīng
字形演变:
这是“逆风听蝉唱”的“听”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一个大耳朵,右边是—个“口”,表示一人用口说,一人用耳听,可见这是个会意字。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似。③是小篆的写法,繁杂化了。左上方为“耳”,左下方是“壬”(站在土堆上的一个人),表音。右边是“德”字的古体字。好像是“有德者耳聪”的意思。④是楷书的形体,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⑤为简化字。
字义解读:
“听”与“聽”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以“听”代“聽”,“听”便成了“聽”的简化字。
《说文》:“聽,聆也。”“聆,聽也。”许慎认为“聽”与“聆”是同义词,能够互训。但左安民在《细说汉字》中提到,其实二者是有差别的。“听”是一般的听,如《荀子·劝学》:“耳不能两听而聪。”这是说: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个方面而都听得很清楚。而“聆”字则是细听,比如段玉裁纠正许慎的说法:“聆者,听之知微者也。”很正确。谢灵运《登池上楼》:“倾耳聆波澜。”这里的“聆”字即为“细听”的意思。
请注意:古代本来就有一个“听”字,应读作yǐn。“听然”,是张口而笑的样子,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无是公听然而笑。”这是说无是公这个人张口而笑的样子。至于在什么地方才能读yǐn,什么地方应该读tīng,这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这里还可区别一下“听”和“闻”,“闻”本义也有以耳受声之意,但其侧重表示听到,包括人声和自然界的声音,对象可以不面对面出现,而“听”的本义侧重“听取”,一般限于人声,且需要面对面交流。
听的造字本义指以耳受声,由此产生以下引申义:
1、表示接受、接纳的意思。例如:“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诗·大雅·荡》)
2、表示听凭,任凭的意思。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
3、表示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
4、表示等候、等待的意思。这就引申出现代人喜好的麻将游戏中听牌的意思。即打牌时整副牌基本凑齐,只等最后一张即可和牌的状态。
走进甲骨文,就像走进古人的生活,感受古老年代的独特文字魅力。今日甲骨文学习到此,下期我们再见。
参考资料:左安民《细说汉字》
插图手绘师:王值
制图:胡雅澜
责任编辑:胡雅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