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此之前,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心理学的概念和这门学科,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学的思想是源远流长的。

首先,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关于先天和后天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论,荀子的人性本恶论,都强调先天的作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则在承认先天因素的前体下,更强调后天的作用,王廷相在此基础上提出“天性之知”“凡人之性成为习”的观点。

其次,在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方面。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思想初步阐述了人的心理发展趋势,是孔子的生命全程发展观。古人关于年龄的称谓,也能体现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如称还在襁褓中的幼儿为孩提;称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为总角;称十三岁的女子为豆蔻;称十五岁的女子为及笄;称成年的女子为结发;称十五岁的男子为志学;称刚成年的男子即二十岁的男子为加冠;称三十岁的人为而立;称四十岁的人为不惑;称五十岁的人为知命,知天命;称六十岁的人为耳顺、花甲之年和还历之年;称七十岁的人为古稀、耋、权围之年;称八十岁的人为耄耋之年;称一百岁的人为期颐之年;称一百零八岁的人为茶寿之年。

再次,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第一,古人有积极的生命观。儒家主张“乐生哀死”。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求人们珍爱生命。要人们“安贫乐道”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又倡导人们用于为正义的事业“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第二。古人有积极的人生进取观。《周易》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要求人们不断努力达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第三,古人倡导坚毅的精神。保持坚韧刚毅的品质。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号召要“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为古人还倡导诚信精神,要求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独立的人格。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和积极灵活的处世态度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