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治国思想的四个层次,荀子推崇等级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看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们继续介绍《荀子》的第九篇《王制》。所谓王制,就是以圣王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一篇中荀子谈到了治国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治国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核心关键词是:礼义和法度。

礼义是王治的根本,荀子说,天地,是生命的源头,礼义,是天下大治的源头,君子,是礼义的源头。能用礼义这个总的准则去统率各种具体事物,而正当治理国家的人,就称为圣人。如果礼义是弘扬和引导人性的善,那么法度就是为了约束和惩罚人性的恶。

在这一篇里面,其实可以看到荀子对后世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的核心“法、术、势”,是以“法度”为核心的,而荀子这一篇是以“仁义”为核心。荀子把仁义和法度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外儒内法,刚柔并济,非常务实,也深刻体现了荀子作为儒家现实主义流派的精神。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来分享这一篇的核心内容。

首先,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荀子奖惩分明,态度非常坚决。荀子说,对于有德有才的人,可以不按照次序破格提拔,而对于无德无能的人,应该毫不迟疑地马上罢免,对于那些制造祸端的罪魁祸首,应该立刻杀掉。同时,荀子也明确提出等级次序,但是他的等级次序并非封建等级,而是按照德行和贡献来划分的。对于王公贵族,如果不能遵从礼义的,就应该归于平民;如果平民中有学识渊博,身心端正的,也可以列入士大夫之列。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为什么荀子如此重视人才呢,前面我们讲过,荀子认为人才是治国之本。大儒士,君子,德才兼备的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有德才和没有德才的人混扎在一起,那么真正有能力的英雄豪杰就不会来投靠君主,这样国家就没办法得到治理。

所以,要治理好国家,人才是第一位的。而在人才中,德行是首要的,能力是次要的。前面我们介绍过,荀子说,一个人德行好,即便再笨拙,如果肯努力,他的成就也比聪明人差不了多少。但是一个人聪明人,如果失去了德行,他就可能祸国殃民。荀子说:国家的安危系于君子,国家的败乱出于小人。

其次,在对待做事的态度上,荀子也主张赏罚并重,恩怨分明。他说,我们应该用奖赏去激励他们,同时用刑具去惩处他们,能安心工作的就留用,不能安心工作的就流放。而对于那些失去了生活能力的伤残人士,要予以全面的抚养和照顾。对那些心怀好意的人,用礼节来对待他们;对那些心怀恶意的人,就要对他们处以刑罚。

关于君王和官员应该如何处理*事,荀子也提出了要坚持原则,并宽严适度。君王太过于威严、凶猛,那么臣子就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说真话,如果太过于随和宽容,那么人们就会不断试探你的底线,这样就没办法秉公执法。

所以,要公正地处理*事的基本准则,就是宽严适度。而这样对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荀子说,即便有了完善的法制,社会上还是会出现混乱,但是有了德才兼备的君子,还会出现混乱的情况,从古至今,还没有听说过。荀子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人对法制的运用和执行,才是更重要的。

第三,在社会治理上,荀子明确提出了要构建贫富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在今天看来,划分贫富贵贱等级,有封建色彩,甚至有点不道德。但荀子并非基于道德层面提出自己的思想的,而是反对平均主义。荀子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如果群体中没有等级秩序,每个人的名分、权势、欲望都相等,那么就必然会发生争夺和混乱,而混乱就会让群体离散,离散的群体对外没有力量,对内人们也不可能得到安定的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制定礼义来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并非道德意义上的等级,而是按照需求和能力来划分的秩序。

正如前面在《荣辱篇》中,荀子说,国家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资质和才能,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承担自己的工作,各得其所。有仁德的人居于君主的位子,农民把自己的力量用在种田上,商人把自己的聪明才干都用在理财上,工匠把自己的技能用在制作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的官员,都把自己的仁慈和智慧用到办理公事上,这样天下才能井然有序,得到大治。所以,荀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得到治理,就需要用制定礼义来区分不同的人的等级属性,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促进。就像《尚书》里面说:“惟齐非齐”,要做到齐,就应该首先有不齐。

最后,在国家治理上,荀子和孟子一样推崇“王道”。荀子认为,要治理好天下,要礼义和法度并重,而最重要的是获得民心。荀子说,要称王于天下,就要和别国抢夺民众,要称霸于诸侯就要和别国抢夺盟国,要富强就要同别国抢夺土地。这里的抢夺民众,不是真的去抢夺,而是要获得民心。这里荀子区分了三种统治方式:王道、霸道和强道,是强弱的强。最差是通过武力来抢夺土地的,荀子说,用强大的武力去抢夺别人的土地和城池,必然会让他们的民众心生怨恨而拼死抵抗,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即便抢夺了土地和民众也没有什么用,国家反而会被削弱。

而那些成就霸业的人,他们开垦土地,充实粮仓,改进机械,严格招募和筛选人才,用重赏来引诱他们,用刑罚来督导他们,其他国家之所以和他们交好,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力量,而没有发现他们的野心。一旦他们的野心暴露,那么就会灭亡,齐闵王和他的齐国被五国联军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俘虏,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施行的是霸道,而不是王道。

而真正奉行王道的君主,他们不会专门使用武力逞强,会思考用各种方式来积累自己的名望,他们的仁爱、道德和威势都要高于其他人,名望积聚了,那么其他人就没办法削弱,他们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各国来投奔服从,就自然而然可以称王于天下。正如《孙子兵法》中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其实是类似的道理。靠武力和霸权都不是最上等的选择,其核心是因为,这样做没办法真正获得民心。

荀子说:卫成侯、卫嗣[sì]公,是捞取民财、工于算计的国君,没有获得民心;子产获得了民心,却没能做到刑赏治国;管仲做到了刑赏治国,但没能做到推行礼义。做到礼义的能做成帝王之业,善于刑赏治国的能使国家强盛,能够取得民心的能使国家安定,捞取民财的会使国家衰亡。荀子说,要治理好国家,让国家安定繁荣,没有比施行好的*策,爱护人民更好的了。这种思想其实和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是类似的,正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好了,今天我们从如何对待人才,如何做事,如何治理社会和如何治理国家,四个层次分享了荀子的治国理念。当然这一篇里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从整体思想看,荀子的思想兼具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但其核心还是儒家的“礼义和仁义”。其实荀子的思想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他和今天我们的治国理念是非常接近的,既以人为本,也依法治国。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启发,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