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弟子,不应以学佛为借口,逃避家庭和社会 [复制链接]

1#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悟道玄机”,再点击“
  佛法确实不提倡离婚,提倡和合。夫妻的和合最好是什么?彼此都一起学佛,成为法伴侣,成为法兄弟、法眷属,互相提醒策励,在菩提道上一起精进,这是最殊胜的。

当然,这个缘分可遇不可求,你要是求这样的缘分,未必得好的缘分,干脆不如求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安排最好。夫妻在一起,最重要的互相敬重、互相帮助,和谐、关怀、照顾,在关怀照顾的同时,又尽量的淡化情执,就是用理性去做事情,不是感情用事。想把时间放在听经上,不是很想管孩子可以吗?

这样做不如法。你做母亲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学佛不能搞自私自利。你说我自己听经,孩子也不管了,这不对,该你管你得管,你要帮助她,用爱心来帮助她。

尽管她可能有自闭症,尽管她耳聋听不到你的声音,但是爱的语言不一定用声音表达,可能你用手轻轻的抚摸她,她就能知道你爱她。

你给她端上一碗热面,你陪她一起听经,这都是爱的表达。这个自闭症用爱就可以溶化,打开她的心扉,这就是行菩萨道。你上哪里度众生?家里就是度众生的道场!

你听经等真听明白了,你就得这么做。你说我不这么做,光去听经,那叫舍本逐末。听经就是劝你这么做的,你要不这么做,还去听什么经?听经当然要听,但最重要的是力行,要落实。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善一毫,福增一抱。

心宽,世界就小;路宽,财气就大。

心善,以德为念;有德,福气自多。

财气就像井下暗流,心宽就是源头活水。

福气就像夏日芬芳,心善则是肥沃土壤。

男人心宽有财气

男女之间由于心理、生理上存在很多不同,二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自然也不同。

相较于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在,男性则更加豁达大气。

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不同,男性在社会中打拼,需要心理更加强大。

老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能伸就是一种大气心宽的表现。

对待成绩不自大,面对挫折不自卑。

只有心宽大气,不拘小节的男人才可能做出大成就。

合作才能共赢,现代社会单打独斗闯不出名堂,而合作就需要好的人脉与人际关系,气量小,没有容人之量,凡事斤斤计较只能把朋友越推越远,进而错失各种机会。

得饶人处且饶人,心宽就是在积累自己的财气。

财气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能力、人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力相当时,人际关系越好,财气越旺。

工作中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与事浪费口舌,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原谅别人就是为自己留后路。

在家庭生活中,男性也要懂得包容体谅家人。

家庭生活中难免勺子碰锅沿,互相退让一步,把心放宽,家庭和谐,才能和气生财。

父母、妻子都有不容易的地方,身为男子就要做父母与妻子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心放宽,桥梁发挥好作用,家庭生活才会好。

家庭生活好了,大后方稳定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奋进。

女人心善有福气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要看心善不善。心善自有天佑,心恶必有天收。

心怀善念,与人为善,时刻不忘仁善二字才能走好自己路,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活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女性在家庭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当着一个家庭的供给站、保温层的作用。

女人心善夫妻、婆媳间相处和谐,家庭自然福气不断。

如果一个女人在家庭生活中处处耍小心思,把家庭搅得鸡飞狗跳,那这个家再有福气也被打散了。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福气的来源之一。

女人作为母亲对孩子影响巨大,母亲心善不善往往影响孩子的性格及三观,母亲处事善良,孩子自然有样学样;母亲心思不正,孩子也会走上歪路。

孩子一旦走上歪路,这个家庭的福气也就没有了。

心宽一点,朋友多一点,家庭暖一点,工作自然顺一点,财气也就相对旺一点。

心善一点,帮助多一点,抱怨少一点,生活自然美一点,福气也就相应增一点。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感恩自己的对手,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自己成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美好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人自有生命的那刻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如此的和谐和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此变得愉快而又健康。正如感恩墙上一位网友的留言:感谢大地给予了我一切。如果总觉得别人欠你的,从来不想到别人和社会给你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任何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乐,才能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朝气蓬勃,豁达睿智,好运常在,远离烦恼。顺风顺水的人,想着逆境奋斗的人;无忧无愁的人,想着拮据艰窘的人。只有充满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美好境界。人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侮、配偶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并享受着美好生活。尤其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一生来报答。我们应该在父母的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另外一个值得报答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了,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才不会孤独!在我们的心中树立一座感恩墙吧,永远的感激上天和这个世界!

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01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03

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

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荀子》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个世界上,提高自己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跟高人、良师学习。

书本上的知识,有的疏略难解,有的不够周详,有的离现实太远。而人则不同,人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是你最好的学习榜样。所以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一个有格局、有见识、有修养的人来往,你会发现自己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身边都是高人,你自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勤与能人共事王阳明说,人要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很多时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拉出来练一练。真正和那些能人一起做过事,才能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李鸿章年少浮躁,因虚报军功被同僚告发,被迫投奔曾国藩。他早上睡懒觉不去参加早会,推说自己头痛。曾国藩教训他:人生唯守一个诚字。,他的坏习惯一点点被改变。李鸿章晚年自己说:“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与凤凰齐飞,必非凡鸟;

与骏马同行,定是骐骥;

与智者携手,注定不同凡响;

向能人看齐,必将勇攀高峰。

做事有时候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与能人共事,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促进我们迅速成长。

乐与众人分享

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自己开心,只能偷着开心,大家开心,才能都开心。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让别人开心,别人自然也会让你开心。

曾国藩早年希望用精神力量感召义士,一起参与平叛太平天国。但是后来发现,身边的人都抛弃他,投奔胡林翼了。他问幕僚:“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幕僚说:“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人都有私心,在你那里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不走还等什么?)

曾国藩又问:“当如何?”(那该怎么办?)

幕僚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利用众人的私心来做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公义!

曾国藩从此了然,对属下大加保举,等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两京一十三省的部堂级高官,都受过他的保举。

大家看跟着曾国藩有前途,自然人心一统,曾府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为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

常与亲人相伴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根,孩子是枝叶,正是有了父母的养育,才有了孩子的枝繁叶茂。

血浓于水,人生短短几十年,亲人才是我们最近的人。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他们。

年少的时候,在外面求学;长大了以后,又忙于工作。

结婚了,又忙着家庭。

我总是在忙,忙到没时间陪陪他们。

《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时间一去不返,一切不能重来。

有多少人因为没来得及尽孝,而后悔终生。

钱是挣不够的,事情也是做不完的,但是父母老去的太快,孩子成长的也很快。

错过了就错过了。

不再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外人,而把最坏的脾气留给家人。

不再总感谢请你吃饭的人,而忽略为你做饭的人。

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多陪伴家人吧。儿女环绕,父母安康,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分。

有些人初入佛门,非常迷恋学佛,将全部精力用来学佛,对家人不关心、工作不上心。渐渐地,见地出现了偏差,烦躁易怒,与家人、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和产生隔阂了。

“我让家人跟我吃素,他们就是不听!”

“不要跟我讲道理,苦空无常你懂吗?”

“这么努力工作做什么?随缘一点吧!”

这样的修行,显然没有慧解佛法的真谛。

因为学佛修行不仅要让家庭愈来愈和谐,也要让周边的人越来越欢喜。在学修路上,找准定位,维护家庭和谐、善尽社会责任很重要。维护家庭和谐

学佛者在学修路上,虽然有因缘、有福报能够听闻佛法、皈依三宝,但仍是家庭的一部分。我们既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就该与家人和睦相处。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学佛人要以积极的心态,过好每一个当下,要比没有信佛学佛的人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在家庭生活中有哪些责任呢?简言之,就是为建设和乐的家庭做贡献。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责任。而夫妻彼此之间,则要坚守贞操、敬爱对方、互相体贴、光明磊落。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此外,学佛人还应当从事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职业,特别是要从事无害的事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

三宝的福田超过世间善法的福田,学佛人应该时常亲近三宝,无条件地护持三宝。

但如果是不顾家庭的事务,放弃对父母、子女、夫妻的责任,克扣了父母生活所需,专来亲近三宝、护持道场,这必然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经尽好了家庭的责任。

学佛人不能由于信佛学佛,而破坏了家庭的和乐。应该由信佛学佛的缘故,使家庭更加和乐起来。否则,家人不仅会对我们产生不满,乃至于还会因此而诽谤佛法。

学佛人是菩萨道的践行者。菩萨以救度众生为己任,如今,若因为学佛而将家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又如何救度众生呢?

善尽社会责任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惠能大师

人的生活,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学佛也是如此,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生活中实践,体验佛法的真谛。佛教的本质是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然而,初学佛法的路上,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慕道心切,一心向往解脱之道的出世生活,进而跟社会关系渐渐地脱节。真正的出离,不是脱离社会,而是当下已经看破放下。那么,学佛人该有的态度应是怎样的呢?简言之,就是善尽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成为社会所欢迎的人。对社会、对众生,“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菩提心的流露。古德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若欲成就佛道,则必须虔诚恳切的发广大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动力,发菩提心是学佛人必修的课程,学佛修行也是要利益众生、多尽义务的。如果不愿尽社会责任、放下菩提心,这显然与自己的初发心背道而驰。对一切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不是学佛人应有的态度。学佛修行不仅要成就自己,身为大乘佛子,更要以佛法智慧观照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发菩提心,以积极的态度利益众生。

请您转发分享本文,弘扬中华智慧,指引更多人精进修行

当您读完本篇文章时,你有两种选择:

1.你可将它传递出去,传播一些积极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可能您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学习中华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中华文化学习,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同修,一起觉醒,找到人生的终极归宿!

为了感恩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