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子百家荀子与荀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zj/140103/4321506.html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其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前年间。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人杨倞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荀子》。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荀子本人。

一般认为,《大略》以下六篇,包括《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皆为荀卿弟子所记荀子之语及杂录传记,应该是汉儒杂录的,非荀子之旧。

其他篇目,虽内容与荀子的思想多相吻合,但其真伪,在学术界也还有争论,如《儒效》、《君道》、《议兵》、《强国》、《仲尼》、《致士》、《君子》、《成相》、《赋》等篇,很多学者以为都有窜杂文字在内。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思想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

荀子的人性学说

荀子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他关于人性的学说。这一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与孟子主张“人性善”说不同,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之心、嫉妒之情、耳目之欲,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是人的本性。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在他看来,人类这种好欲、逐利的本性与辞让、忠信、礼义等善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如果顺从人的天性,社会就会陷于混乱。

所以他认为人性非但不善,而且根本就是恶的(《礼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换言之,人性本身是不能产生美和善的,美和善只能产生于后天之“伪”。

对于荀子所说的“伪”,指的是人类后天的教化和努力,其核心的内容就是礼。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

所谓礼,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就是荀子理想中上下、尊卑有序的社会制度。

荀子认为,正因为人生而有欲,所以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去追逐,追逐而没有止境,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

先王为了避免这种混乱而建立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用此来规范人的行为,矫正人的天性,使人都能够“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进而达到社会的治理安定。这就是荀子对于礼的缘起的看法。

正因为“礼”具有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等多种内容,所以荀子提出了“隆礼”的观点,对礼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他指出礼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

“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礼论》),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大略》)。

认为“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礼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荀子和孟子

孟子的学说则以人性善为出发点,故而将礼的实现更多地寄托于人内心的自觉和自我的道德修养。

荀子则不同,他的礼论是以人性恶为思想基础的,故而加入了一些“法”的思想,不但“隆礼”,而且“重法”,非常强调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作用。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性恶》)。

在他看来,制定法律的根本目的在“禁暴恶恶,且征(惩)其未也”,人类的天性会使人去作恶,作恶就应该受到其应有的惩罚,否则就是赏罚不明,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引起混乱。

荀子因为主性恶,倡法制而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诟病,认为他是“大醇而小疵”,但也恰恰是在这些方面,才见得出荀子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儒学的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