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荀儒学的分歧和殊途同归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孟子和“性善论”

孔子的弟子和后人将孔子的“仁、德、礼”等儒家思想记录下来,并传播了三代,到了战国中期,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孟子将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是仁*学说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古代少儿启蒙就教这些。为什么要从小教?因为从小念下来的东西对人的影响是最深的,就是要把“性善”的观点刻在人们的脑海里,一辈子挥之不去。但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个观点?人之初,性真的很善吗?

儒家“四端”

孟子解释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仁义礼智就是所谓的“四端”。孟子说“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就有的,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你去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根据近现代科学理论,我们知道,一个理论是否成立,需要有论点、论据和结论,孟子把结论抛出来,它的论据是什么呢?孟子没有讲。但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结论需要有庞大的采样数据支持才能够成立。孟子对多少新生儿做过问卷调查,才能够得出人生下来就四心具足的结论呢?我们不知道。现代社会对新生儿进行采样调查况且很不容易,恐怕在那个年代也很难做到。如果不能证明这个结论的肯定性,能否证明这个结论的否定性呢?只要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恻隐之心天生就有吗?大家有没有见过哪个新生儿有恻隐之心?婴儿夜里两点饿醒了,心想妈妈怀我挺不容易的,让妈妈多睡会,坚决不哭,饿死也不哭。完全没有这样的可能吧,新生儿饿了就哭,不给喂奶,吵死你。恻隐之心在哪里呢?

羞恶之心天生就有吗?小孩子对光屁屁有概念吗?恐怕在幼儿园甚至学前阶段都无所谓,洗澡前可以光着小屁屁在家里满屋跑,幼儿穿着开裆裤随地大小便也很常见。羞恶之心在哪里呢?如果说孟子天生有羞恶之心,他是穿着整齐地从孟母肚子里走出来的吗?恐怕不难证明。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就不必一一证明了,从方法上来讲是一样。我们就会发现,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且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后天学到的东西是不可能通过遗传传递下去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结论:孟子的“性善论”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孟子的“仁*”理念

孟子是第一个提出“仁*”的人。孔子只是提出了“仁”这个哲学思想,而孟子直接把“仁”和*治结合在了一起。什么是“仁*”呢?就是反对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等等。

孟子在推行他的仁*的时候,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其次,统治者最不重要,似乎有一些民主思想启蒙的味道。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孟子在对谁说这番话?说这番话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孟子是在向老百姓宣扬当家作主的理念吗?在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有几个念过书?以一己之力宣扬民主理念,老百姓会听吗?所以,这番话孟子恐怕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而是说给统治者听的。

孟子

那么,“民贵君轻”是不是民主思想呢?不是!还有一个词,称作“民本”思想。“本”者,木之根也,也就是事物的基础。民本主义思想就是要警示“上层建筑”,告诉统治者,基本生存条件由谁来提供,所以要善待这些“根”。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实际上是帮助统治者如何永远的保持其统治地位,它不是民主主义,不是指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理念。我们在赞美孟子的“仁*说”“民贵君轻说”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它的实质。

孟子对儒学的发展

既便如此,孟子对孔子的儒家学说还是有根本性的改变和发展的。孔子对于君臣关系比较保守,臣对于君是要无条件服从的,如果实在干不下去可以辞职,另谋高就。孔子相信“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孔子自己在鲁国干不下去,就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去了。孔子的反抗比较温和,孟子则比较激烈,主张起义造反,这在当时来看是大逆不道的。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事吗?孟子说有。齐宣王又问,作臣子的可以杀掉了自己的君主吗?齐宣王将了孟子一军,你们不是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这算什么?孟子答道,残害仁义之士的人就是独夫民贼,我听说周武王杀了一个叫做纣的独夫民贼,没听说弑君这回事。孟子提出的观点是,当君不像君的时候,臣就可以不臣,那不是弑君,而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称作“替天行道”。孟子在这一点上比孔子要进了一步,他认为君臣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忠于,君君才能臣臣,君不君则可臣不臣。

虽然后世人对孔子孟子都很尊重,但封建专制君主对孟子的学说是有忌惮之心的,所以孟子的学说就曾经遭到打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上台,就将孟子的灵位撤出了先贤祠,孟子的著作也被禁止传播,后来公布了一个钦定删节版的孟子学说,删减了八十多句,其它版本都禁止流传,为的就是避开君不君则可臣不臣的思想。

荀子和“性恶论”

战国晚期还有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他的学说与孟子针锋相对,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为什么同属于儒家学派呢?我们还是要看两种学说的目的性,如果分歧越来越大,就如同墨家从儒家分离出去一样,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了,但如能殊途同归,目的性一致,他们就还是属于一个学派的。

荀子

荀子说:人……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说人比牛马强,就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而牛马不是。这是绝对的诡辩!且不说牛马也是群居的,即使不是,人的能力强跟群不群居有关系吗?如果有,我们所熟悉的群居动物,如蜜蜂、蚂蚁、狼、猴、狮子等,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的高度呢?它们的等级秩序也非常严密啊!分工也很明确啊!捕食或采食也很勤劳啊!为什么没有“天下贵”呢?这样看来,荀子的这个观点就出现问题了。

接下来荀子又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人怎么能合在一起呢?要各安其分,有人当君主,有人当普通老百姓,当各安其分的时候,这个群体就健康,如果每个人都想当君主,这个群体就乱了。各安其分靠什么施行呢?就是“义”,也就是羞恶之心。现在本来有君主,你也想当君主,你就没有羞恶之心,就不懂得义,不懂得安分守己,所以就非常危险。

那么,有了羞耻之心呢,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如果人有了羞耻之心,能够各安其分,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就强,就能够打败一切动物了等等,天下太平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有羞耻之心,能够各安其分。

按照荀子的观点,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实现义、分、群、礼,最后能够天下太平呢?就是要礼乐教化。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巩固其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通过礼乐教化可以改变其恶而向善。两种学说的目的性和手段都殊途同归了,所以孟子荀子都算是儒家,都讲求礼乐教化。

荀子的*治理念

荀子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则君子不安位。马要害怕车,车上的人就坐不安稳,老百姓要是惊恐于国*,君主的位子就坐不住。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则莫若惠之。马害怕车,就要让马安静下来,老百姓惊恐于国*,就不如给他们些实惠。怎么给呢?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矣。庶人安*,然后君子安位。举贤良,有能力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地位,举笃敬、兴孝弟可以巩固人与人的关系,收孤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补贫穷,来缩小贫富差距。这样,老百姓就安*了,君主的位子也就保住了。

荀子在《王治》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著名的话,经常被后世引用,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又是民本思想,还是对统治者讲的。君主对人民要好一点,否则人民也可以推翻你。

稷下学宫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大学

关于儒家学说的反思

通过前后两篇文章的介绍,大家基本了解了孔子、孟子、荀子的一些儒家思想。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儒家的先贤们做了统治者,按照他们的理想,应该推行仁*、德*和礼制,他们容忍不了暴君、苛*,也容忍不了贪官污吏,这个理想国度可能会很好,但是仅靠德*,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不能!因为最基本的底线没有保证,这个底线需要通过法治来保证,治理国家需要德法并重,而儒家重德,完全偏废了法治。

直到现在,中国人骂人最普遍的就是“缺德”俩字。比如,禁止随地吐痰是一条行*法规,看见随地吐痰的,人们只要事不关己,基本都视而不见,至多说一句“缺德”,并不在意是否违法了。随地吐痰违法,城管愿意管城管来管,城管要是不管,没人愿意管。再比如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不让也不违法,但你要骂他“缺德”,他就跟你急。中国人都不愿意缺德,相反,对法治比较淡漠。

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再来探讨百家争鸣中严刑峻法的法家和无为而治的道家在*治理念上有什么异同,他们所推崇的理念在治理国家上相较于儒家有什么独到之处。

孔子早期儒家学说浅析及其反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