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二章科技素养对荀子思想及特点的影响徐 [复制链接]

1#
第二章科技素养对荀子思想的影响科学素养是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占有和掌握科学知识、科技技能和方法,通过对科学知识、科技技能和方法的占有和运用,形成个体的或群体的科技道德,能正确认识、对待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能对其功能作较为正确的反应的素养和能力。其中包括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科学知识、科技技能和方法构成、科技道德、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类社会数千年走向文明的精华,是从事科技相关动的必要要求,其中包括了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人类认识的结晶。整个科学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对于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在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的,本文第一章已经对《荀子》一书中大量的科技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类,可见荀子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淀之深;科技素养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科技技能和方法,科技技能和方法可以分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从文中可以看出荀子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他一方面注重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另一方面,荀子同样注重实践的能力,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了解科技和社会的关系加之如何面对科技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科技道德,其中涉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学中的利益问题、科学道德问题、科技的社会价值问题等。荀子在其书中提到了生态价值观,不能一味的注重索取,要适度而行;总的来说,科学精神可以理解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荀子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创新性的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于当时而言更为接近正确的世界观,这是极具科学精神的。人通过学习、理解、记忆,掌握科学知识后,就形成了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要素,其丰富的内容和变动的特性,为进一步形成科技技能和方法,也为科技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理性基础。要想了解并形成良好的科技道德和科学精神,就要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就要掌握更多的科技技能和方法,因此其科技素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荀子思考、理解记忆的过程。主体在思维活动中会将自身的科技素养投入到认识的活动中,人以主体身份,能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其思想内在地包含着其自身的科技素养因素,由此凝结于认识的结果之中。爱因斯坦告诉人们:“科学通过作用于人类的心灵,克服了人类在面对自己及自然时的不安全感。”求知想精神,真理想精神,追寻智慧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它遵从理性、求实、寻求探索、伸张合理怀疑,不断追求创新。科学精神作人思考的指导准则,可以深化思想认识、净化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以此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完成思想的自我更新。知识是对现有世界的总结看法,人根据这知识去思维是对现有知识的质疑,其形式是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全面正确的真相而下结论。知识是思维之源,思想是思维之果。正是因为荀子科学技术素养之深才使得荀子思想于当时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先从分析荀子思想的特点出发,了解荀子思想三大特点:唯物精神、怀疑与批判精神、实证精神,这三种精神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一并产生发展的,可见荀子的科学技术素养使荀子能够站在科学的前沿思考问题,而不是受“迷信”蛊惑,这才使他的思想具有科学精神,随后文章会对荀子思想逐个击破,剖析受科学技术素养的影响给他带来怎样的思想观点。2.1荀子思想的特点2.1.1唯物精神荀子在其书中明确提出了自然界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的命题,这个观点是持有他唯物主义精神思想的集中体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在对天的运行细致观察后,总结出“天”的运动是永恒的,且有其自身规律的,“天”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荀子》书中记载:“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老天不会由于人们厌恶寒冷而停止冬天,大地也不会由于人们讨厌辽阔而不再宽广,君子也不会由于小人的胡话而停止行动。天的运行有着特定的法则,大地变迁也有其不变的规律,作为君子的行为也有其标准。君子按标准行事,小人喜欢算计功利。可见,荀子肯定了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荀子还借《诗》中语句来阐述这个道理:“如果礼义方面我不犯错误,何必担心他人说我什么。”我们将荀子推为是唯物主义思想的开拓者,一点不为过。荀子兼收百家之长,提出并发展了唯物主义精神,他与有神论和唯心主义作斗争,抛出“明于天人之分”及“制天命”的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论方面,荀子坚决反对先验论思想“生而知之”,他认为后天的学习,对于感觉经验的实践积累十分重要,其认识论亦具有唯物主义精神。同时,辩证法的深刻影响亦贯穿其思想体系的始末。荀子的具有唯物精神的思想,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引向一个新的高峰。王充的思想观点对韩非、王充、柳宗元和刘禹锡等来的持唯物论者产生了很大影响。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唯物主义的相继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2.1.2怀疑与批判精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少了质疑与批判精神的助力作用。正是由于荀子对一些自然科学的把握,科学技术素养与对科学技术认识的能力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一些事物,才使得荀子对一些迷信与陋习提出了自己的怀疑与批判,荀子生于战国后期,各种学术流派异彩纷呈,要想超越前人,与众不同,就要敢于站在前贤的肩上批评超越。荀子的好奇心与学习精神使他形成了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总结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荀子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敢于非议和超越前贤。《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对墨家、道家、刑名之学、子思与孟子,进行了评判,他认为他们的思想是“闻见杂博”、“僻违无类”、“幽隐无说”、“闭约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认为,子思和孟子还不是真正的儒学者。虽然荀子的评论也一定全都公允,可是荀子这种敢于对其他学者的批判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如若没有批判精神的存在,科学就不能否定错的向前发展,人类就不能够进步。荀子不是在故意标新立异,荀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不苟》一篇所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此处的“当”有恰当与适当的意思,荀子是在说做事情要讲究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重要性。他非十二子的主旨,就是因为其“学理”有不当之处,包括子思、孟子;且荀子认为“言而当,知也”。这个“当”就是要经得起实践与历史的检验。《荀子》中《非相》篇也极具批判精神,载道:“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置于当代视野之下,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人的吉凶祸福与相貌无关,周公、孔子均其貌不扬,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圣人”,夏桀、商纣均仪表堂堂,也丝毫不会改变其“暴君”形象;人相貌的长短、小大、美丑,与命运无关,相人术就是骗人术。荀子还对一些现象提出疑问:“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为什么祭祀求雨就下雨了?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如果不祭祀求雨也一样会下雨。日食月食出现就去抢救,天旱就祈雨,占卜定重要的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能得到什么东西,而是为了文饰*事,认为真的是求天就错了。再如,荀子看到树叶落下,那它又去了哪里,又有什么用处呢?“树落则粪本”树叶的落下是为了成为养料滋养大地。还有一些在前文提到的人们对于“星坠、木鸣”、“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见”太阳月亮发生日食月食,大风暴来的不是时候,奇怪的星星偶尔出现等现象害怕,荀子提出质疑,人们可以觉得奇怪但不应该害怕这种自然现象。看来,两千多年前荀子在思考的时候就应经带有对生活中的细致观察以及一定的怀疑精神了,荀子的科技素养就已经很高了。2.1.3实证精神奥古斯特·孔德为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人性中的感性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人性中的才智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荀子开创性思想不仅是当时社会的先进思想,同时也具有先进的实证主义精神。首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听到的比没有听到的强,见到的比听到的强,了解到的比见到的强,去实行的比了解到的强,可见学问达到实行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点。荀子认为人们需要去获得直接感受,而直接的感受还必须要落实到实处去实行,实行后还必须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高度,否则,也必然会有虚妄。其次,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应该在掌握生命的规律后付诸实践。荀子强调人们不是为了知道天命而知道,而应该在知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把握规律,最终目的是让其为人服务。荀子说到:“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在荀子看来,真正的知识,不仅要符合于事实,而且要能够施行,不能施行的知识,即使掌握了很多,也还是有所缺失的。荀子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知行无过矣。”人们只有透彻地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法则,才能保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不犯错误。2.2科技素养对荀子思想的影响2.2.1自然观的影响由于荀子对于大自然的深刻认识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