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圣贤,感受荀子语言之美,逻辑之趣 [复制链接]

1#

走进圣贤,打开通往古代智慧的门,会发现里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智慧与宝藏。博古通今,这些古代的伟大智慧将潜移默化地充实着我们的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指导我们今天的一点一滴。

《性恶》、《正名》两篇的学习,在解析字意、读通文本的基础上,又借助网络和书籍深入查找了许多资料,了解知识背景,以加深对《荀子》理论的理解。这种深入的主动的学习,让我走进圣贤,更加理解圣人的智慧之博大,感受到《荀子》语言之美,逻辑之趣,意味之深,大道之真。

语言之美

荀子的文章虽是长篇论述文章,虽可能不及人人赞孟子的“浩然”之气,但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和搭配,让文章丰富而精彩。他善用比喻提高了语言说服力,善用排比增加了论述气势,使文章看起来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结构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动听。

例如:《正名》篇: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然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

君子之言与愚者之言的对比描述,对仗工整,形象生动,语言有力到位。

又如:《正名》篇:有尝试深观其隐而难察者,志轻理而不重物者,无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行离理而不外危者,无之有也。外危而不内恐者,无之有也。心忧恐则。。。

从志轻理引出内忧,由行离理引出内恐,利用双重否定增强论述语气,最后总结出心忧恐。

善用比喻:在《性恶》篇中,提出了“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的例子,用譬喻的方法得出了“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恶必须用人为去矫正然后才能善。其后,又多次用“陶人埏埴而为器、工人斲木而成器”的例子,譬喻礼义生于圣人之伪。

逻辑之趣:

议论文中的推理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性恶》《正名》两篇辨证论点时,多种推理方法配合使用,类比推理形象思维,演绎推理逻辑严密,细细品读,这些推理方式的巧妙搭配,给枯燥的理论论证增加了不少趣味性,是在儒家经典里面难能可贵的,让我们体悟到荀子知识层面的宽度与深度。

魏承思先生在《荀子解读》中也说,荀子的文章在先秦论辩性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

如:1.归谬法是按提问者的逻辑推导出来,把对方的观点推理到极度荒谬,是辩论的一种有力武器。《性恶》: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应之曰:“是不然。。。。。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

2.逆否命题:不知是否有人还记得数学推理里面的逆否命题,深入荀子的文章,随处可见这种推理方法,这属于演绎推理中的假言推理。数学中,我们知道:如果非A,则非B。——现在:是B,所以是A。文中多处利用逆否命题。

如《性恶》:

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

三、意味之深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与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孟子性善论和性恶论也是在战国后期国家混乱的那种背景下,对人性认识中的相互补充。

孟子提出性善论,强调道德方面的自省,而仅仅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依然无法平定社会和*治的混乱。战国后期混乱局面愈加严重,圣王不治,礼乐崩坏,*治荒废。

因此,荀子在《性恶》篇中提出:其善者“伪”也,强调通过人为力量来治理社会,更加注重*治管理。这种人为力量包括师友、礼义、法度层层递进。他强调后天学习教育的重要作用,注重*治制度方面的制定来加以约束。

在《正名》篇中,强调纠正错误概念,统一名称,建立语言规范的重要认识也推进了当时语言的统一,其礼义法治方面的理论被李斯、韩非沿用,助力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自荀子以来,他受到的褒贬不一,有很多人都对他的“性恶论”提出了批判,可荀子性恶论得出的注重人学习教育和一系列学习*治体制改革,相比孟子的“存心”“寡欲”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容易实行,在国家统一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就这一点,应该给荀子正名,应该给予这位富有*治智慧的伟大思想家最大的尊敬。

四、大道之真

荀子《解蔽》篇中,提出人们受环境条件的局限,看待问题提出思想总会存在一定片面性。所以,更提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

对待诸子百家理论,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批判的角度,而是用理性思维辩证分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糟粕,综合诸子百家为今所用。

这在《世界通史》一书中也给我们同样的启示。

现代,有许多人有许多人推崇儒家文化,强烈批判道家“无为而治”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我个人,对于老庄的逍遥出世理论非常喜欢,因为它让我远离是非纷扰专心做事。正当我在纠结孰是孰非时,书中这样说:

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民在理智与感情上的需要。

这句话让我顿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这种综合起来辩证看待问题的认识方法才是正道。

同样,很多现代人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放在了针锋相对的立场,妄加批判。

然而我认为,自然生命及其生物学本能是无穷的复杂与神秘,既不是能是所谓“善”,也不能是所谓“恶”,非善非恶。也就是说,作为自然人其性是无所谓善恶的,但在其社会属性中,如果自由发展不加以限制,可能会有善恶的极端。所以制约这种极端发展,是我们讨论人性性质的根本目的。

性善论启示我们反省内求,从主观方面加强自律,提升道德修养。

性恶论启示我们,除了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择贤师良友,在社会管理方面注重规则和制度的建立。

要想做出改变,只有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惰性和欲望会又把我们拉回起点,甚至走向深渊,而这时需要外在力量的约束,我们需要贤师良友的影响和好的环境熏陶,需要道德规范和法规制度的硬性约束。同样,只依靠这些外在力量,而没有激发去人们内心主观的向善力量,也难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这种内在与外在力量的相互结合,才是真正向善之道,追求进步之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