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富民思想在中国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谈谈中国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117/8598820.html

在中国思想史上,“富民”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富民思想在我国首先被儒家所倡导,根据历史来看,富民思想在中国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从《尚书》、《周易》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经济的思想就十分重视养民。在孔子以后,富民思想便成为了历代思想家所推崇的主要思想。富民思想和*策在中国历史周期性地实施,为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在历经一段创伤与毁坏之后,又重新恢复并有所发展。

一、富民思想形成的*治历史根基

1.富民思想的起源

富民思想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富民思想是民本思想的“派生物”,而民本思想的形成又是与传统的“夭道鹿”及卿君权神授嗯想相联系的。

在我国,从上古时代开始就有一种由神直接监督社会的一切*治经济活动。先人们还以为,宇宙间有自然的法则,我们人类应该遵循它们。“顺帝之则”,就是我们人类顺应天意是我们人类的义务。随着我们人类自身智力的提升,古人开始逐渐减少了对天的敬畏,并且真正意义上赋予“天”以真正的身份,于是形成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文献《尚书》的作者们就认为,君权是从上天来的—“祈夭永命”传统的天道观与宗法观念相结合,在*治上便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天子。

君主是人格化了的“天”,君主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君主做的事被认为是替天行道,因此被人们称为“天子”。由于人们对天的敬畏,君主被看作是神圣的,他们具有无限的权力。对于传统的宗法观念,天子与民用一条血缘的纽带联系起来了,天子为父,民为子,君臣如父子。为君者要“养民如子,盖之如夭,容之如地气为民者则要“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挂”。

君权神授”,使人们以为夭子是夭的代表,在天的监督下以行*治。那末天意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尚书康浩》认为天意是通过民情表现出来的,民情即是人心向背“天意”与“民情”相联系,对民负责就是对天负责,就是顺应天意。所以,是否对民负贵就成为衡量历代帝王*绩好坏的标准。

2.“民本”思想还影响了文明之初先人对君权职责的理解。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君主作为人民的父母,首先要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养民就成为历代执*者首要的职责和最直接的*洽目的《左传》首次提出设君利民的思想“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尚书洪范》曾经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八*”,其中的食货二*是最重要的。古人以为,此二物乃民生之根本。

综上所述产富民”既是民本思想的“派生物”,又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一中国历代君主们君临万民之上,他们一方面宣称“君权神授”,自己是在替夭行道、另一方面又希望可以永远保住天子的地位,并在之后代代流传下来,他们也害怕激怒了上天,于是,历代统治者不得不关心天意的代表—民的生计温饱,从而打出“爱民”、“养民”的旗帜,提出富民的口号。

二、富民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

1.富民思想在古代的贯穿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富民思想贯穿始终。《尚书》、《周易》、《左传》中有关养民、民生的思想痕迹,在孔子那里发展为较为系统的富民理论。继孔子以后,历代思想家均积极倡导富民,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奢谈富民的热潮。

谈到富民,必然涉及富国与富民的关系间题。总的来说,管子、荀子以前,除了竭力强调富国的秦晋法家外,其他各宗各派均积极倡导富民。管子、荀子之后,大多数思想家则富国富民兼而论之。在孔子看来,君国家的利益与百姓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这种一致是用道德的纽带联系着的—“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

汉初贾谊总结秦灭亡教训后提出“富安天下,的思想。他认为,安民首先要富民要使百姓富足必须做到二点其一多生产,其二节省消费以广积贮。贾谊富民思想的特点在于,他既不象擂家主张藏富于民,又不象法家那样主张藏富于国,而是强调国家与个人都要有积蓄,国家的积蓄不是为了满足统治者集团的奢侈浪费,而是为了保卫国家,满足国家战时的应急需要。从爱国心出发,人民的积蓄也不是为了便于统治者阶级的财*榨取,而是为了实现“富安夭下”的*治目的。

李靓认为,如果把富国只看作单纯的财*何题,只是想着来征收人民的财富来充实国家的国库,这样做不但不能真正富国,反而会是人民怨声载道,招致百姓的怨恨。因此,实现富国的唯一途径就是“强本节用。

所谓“强本节用”即是指发展生产和节约消费。可见李靓的富国论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另外,富民思想当时在李靓的手里,已经不止是像先秦思想家那样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而是有其比较具体、比较丰富的内容。如强调生产观念,即发展国民经济,创造社会财富反对专卖*策,坚持私商经营等等。

2.富国与富民之间的关系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间题,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间题。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对于“富国”与“富民”的关系,或者说是利国与利民的关系问题也被近代的地主阶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