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42670.html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科目二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都是重点哦~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3)人力资本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2.教育与*治经济制度
(1)*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策、教育制度及内容体系等。
(2)教育对*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治和经济。
3.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和保存文化;
②筛选和整理文化;
③交流和融合文化;
④更新和创造文化。
4.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这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5.教育与社会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①控制人口的数量;
②提高人口的质量;
③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7.内发论
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
代表人物:
(1)孟子:性善论
(2)弗洛伊德:性本能
(3)威尔逊:基因复制
(4)格塞尔:由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了成熟势力说
(5)高尔顿:遗传决定论
(6)董仲舒:性三品说
8.外铄论
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代表人物:墨子(素丝说)、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9.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个体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
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其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1.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抓住关键期;劳伦茨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