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疗雀斑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26/9491804.html儒家流变——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自从创立之后,就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它以伸张正义,倡导礼制树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这个产生于周朝“礼崩乐坏”之际的理论学说,为何让后人顶礼膜拜绵延千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个时代它都会涌出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但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观点,还能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形势的需要对其不断发展创新。在孔子之后,儒家又出现了两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中,他们如何继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继承和发展之中赋予了儒家无限的生命力。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希望通过宣扬礼制来恢复西周以来的*治秩序,然而,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历史前进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
在诸侯只注重武力、互相攻伐的时代,儒家所宣扬的仁义和礼制是否会被战场上的喊杀声所淹没呢?让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重任又会落到谁的身上呢?
◎孟子(纯儒)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年,于公元前年去世,他自幼丧父,但幸好还有-位睿智的母亲。此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虽家境贫寒,但母亲不但让孟子健康成长,还要使其才学过人。
“孟子”
[孟母三迁]为此,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迁家,最后迁徙到学宫附近。使孟子从小就接受礼仪的熏陶养成了好学的习惯。在母亲的悉心引导下,孟子勤学好问,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终于成为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在儒家思想体系已经颇为完善的情况下,孟子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使其获得了“亚圣”的称号,成为了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位呢?
“孟母三迁”
《史记》记载,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大概这位老师并不是位有名望的人,因此孟子并没有提及过他的姓名,但是孟子对孔子却推崇备至。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即表示自有人类以来,论学识和修养没有人能超过孔子,这番盛赞,并非溢美之词,这是他在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之后,发自肺腑的感叹。
面对这样一位圣贤,孟子把他当做山一样来崇拜。然而,除了感叹之外,这座山真的是不可逾越的吗?
孟子没有选择做一位守望者,而是选择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发展了孔子的理智和德治思想,他提倡“王道”主张“仁*”,这里说的“王道”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孟子认为“行仁*而王[wang],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怎样去推行仁*呢?
孟子指出:
①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要像父母呵护子女一样去爱戴百姓。
②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他对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王这样以下犯.上的行为给予了肯定。认为一个国家,执掌*权的君王,乃至天子,如果不爱戴百姓,百姓就可以将其更换。(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对孟子理论并不喜欢的原因,明洪武年间的《孟子节文》)但他又同时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主张其实是统一的。因为受时代和阶级性质的制约,孟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思想下,提出民本思想。其目的也是为统治者提供一套治理国家,安宁天下的理论方法。
③[性善论]孟子之所以主张推行仁*,倡导以人为本,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善,这种性善论,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着一些恶毒之人呢?
④[人可以被教化]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后天环境对人性产生了影响,生活中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为了使人民分清善恶,不至于误入歧途,就需要对人进行教育。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治管理的作用更有效果。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教育要争取“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的明人伦内容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要有结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朋友之间有信任。这样的教育能让人性回归善良的本位。孟子的仁*就可以顺利实施了。
在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和建树之后,孟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其运用到*治实践中去。于是他带着弟子开始到齐,梁,鲁,邹,宋等各国游说。希望实现自己的主张,然而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剧变的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在忙于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孟子的主张虽然符合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却不是统治阶级缓解当务之急的救世良方。加上孟子无论到了哪一国,都会无所顾忌的批判国君。因此,他在各国游历了二十多年,虽备受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却没有一-个肯采用他的学说。孟子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便于晚年回到故乡,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
他生平的*治活动,*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哲学,伦理教育思想都集中在晚年和弟子编写的《孟子》一书中,然而孟子所主张的以人民为本,限制军权的思想,与强调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相抵触。因此,曾长期受到封建君主的冷落。直到唐代韩愈以孔孟之道的继承人自居,开始宣扬孟子的学说。孟子这才得以进入封建帝王的视野,其历史地位也开始不断攀升。在宋代,王安石把孟子放入孔庙,元文宗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则直接称孟子为“亚圣”。至此,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孟子正式成为了在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圣人。
◎荀子(法儒)
在孟子以后,直至战国末期,儒家学派最基础的代表人物当推荀子。
“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其生卒年代已无法考证。作为战国晚期的儒学大师,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都对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产生过重要影响。众所周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也是任职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国,而他们的老师荀子却是儒学大师。荀子作为儒学的传承者,为什么会培养出两位法家的风云人物呢?儒学在荀子这里又将经历怎样的改变呢?
由于荀子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荀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抱负,早年曾到各处游学,早年接触了各派学说,于是,他在对诸子思想进行批判和比较的同时,又积极采纳其中有益的成分。最终,荀子无论是在天道观,人性论,还是在*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荀子认为:
①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这就是“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为儒学增添了新的光彩。
②[性恶论]在人性论方面,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这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在主张通过教育来感化民众的这一点而言,他们都是一样的。
③为了适应战国时期富民强兵,统一天下的需要,荀子对儒家的*治思想做了较大的改进,他一方面做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仍很重视王道,提倡民意,同时,有主张礼治,法治并用,提倡用武力兼并天下,用刑法治理国家。但荀子最终还是一位纯粹的儒学思想家,他更强调平*爱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为国君和庶民的关系就好像舟和水一样,国君要想保持地位的安稳,就必须改善*治,爱护百姓。
④针对当时日益明显的大一统形式,荀子主张,君主要想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除了*治上统一之外,还需要思想上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先声。
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他认为秦国最有统一中国的希望,但由于秦国奉行法治与荀子以儒学治国的思想难以行通,于是,几经辗转之后,荀子回到了家乡,专心著书立说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正是因为有孟子荀子这样的儒学大师,他们继承了有儒家传统的思想理论,又对当时流行的重要学派进行了批判,同时还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了儒家中的合理体系,最终使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儒家思想生生不息,几经传承,绵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