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鲍鹏山帮你认识中学语文教科书之外的荀子 [复制链接]

1#

作者简介

鲍鹏山,著名作家,安徽人,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荀子的《劝学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是必背篇目,想必大家都诵读过这些美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那么,课堂之外,你还了解荀子多少呢?

大学校长荀子

鲍鹏山教授说,按照孟子和荀子两人的年龄推断,孟子比荀子年长30岁,荀子到稷下学宫时孟子已经离开齐国,两人应该没有交集。

但从后来荀子的学说处处与孟子“唱反调”来看,荀子对孟子又有着很深的成见,所以,鲍鹏山教授认为,荀子和孟子两人应当是见过面的。

鲍鹏山教授说,法家源起于三晋(赵魏韩),道家发起于南方的楚地,儒家学说发端于山东齐鲁。而荀子身为赵国人,在齐国三为祭酒,最后安家并葬于楚国。

从赵到齐到楚,学术贯通法、儒、道,荀子成为“先秦学术思想集大成者”。

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格差异

鲍鹏山教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所谓的人格不单是他们本身的性情,更是他们所认为的知识分子应具有的人格。

孔子的人格是贵族式的君子人格,“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要做有操守有担当的儒者,不要做以儒为职业的小人物),推崇“温良恭俭让”;

孟子的人格是有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崇尚“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荀子却说,臣道是“忠、顺、勤、谨”。

荀子的人格也是君子人格,但却是职业式的:

确定君臣名分——“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确定臣子本分职责——“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利往卬上,莫得擅与孰私得?”

确定主从地位、尊卑身份——“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谦,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背,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

为臣为下者要顺——“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孔孟都是有精神有情怀有志气的人,他们坚持了这一理性,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全民的导师;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帝王之师;而荀子只能做帝王的幕僚。

荀子代表着先秦理性时代的结束,非理性时代的开始。到了荀子的学生韩非子的时代,天下大乱,已经失去基本理性,进入一个不择手段的时代。

荀子的幕僚心态

鲍鹏山教授说,孔子是至圣,推崇人人平等;孟子是亚圣,王者师,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是做事的人才,幕僚的心态,认为君贵民轻。

同样是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到了荀子,则是“君主要按照礼义去施舍,公平而不偏私。做臣子要按照礼义去侍奉君主,忠诚顺从而不懈怠。

父亲要宽厚仁爱而有礼节。做儿子要敬爱父母而极有礼貌。做哥哥要仁慈地爱护弟弟而付出自己的友爱。做弟弟要恭敬顺服而一丝不苟。做丈夫要尽力取得功业而不放荡淫乱,尽力亲近妻子而又有一定的界限。

做妻子的在丈夫遵行礼义就温柔顺从听命侍候他,丈夫不遵行礼义就诚惶诚恐而独自保持肃敬。”依然是讲礼,要顺从,要分贵贱。

讲礼,是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欲多而物少,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发生争斗混乱,国家就会陷入困境。既然僧多粥少,所以要分贵贱,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

所以君王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是制定礼义划定人的等级名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到其晚年,荀子又把礼与法结合成为“礼法”。

荀子性恶论和孟子唱反调

鲍鹏山教授说:荀子是有多不愿意跟随孟子的观点啊——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孟子讲民贵君轻,荀子说君为邦本;孟子唯心,荀子唯物;孟子反战,荀子不反战;孟子倡辞让,荀子讲平等;孟子讲义务,荀子讲权力。

就个人性情而言,孟子天真,荀子老成;孟子光明磊落,荀子颇有心机;孟子嫉恶如仇,动辄拔刀相向,荀子视仇如险,往往敬而远之;

孟子书生气重,荀子世故味浓;孟子之文是少年之激情;荀子之文是老人之理智;孟子是理想主义者,道德主义者,专注于理论构造;荀子是实践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专注于技术操作。

总之,荀子对孟子是有什么仇有什么怨啊!

荀子认为,“人天生喜好财利,所以就会争抢掠夺;人天生就妒忌憎恨,所以就会残杀陷害;人天生就喜欢音乐美色,所以就会淫荡混乱。放纵人的本性和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犯上,甚至最终暴乱。”

二是,没有对权力的约束。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君主的权势,不用礼仪的教化,舍弃法制的治理,不用刑罚禁止违法乱纪,天下就会强者伤害弱者,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天下就会发生悖乱而互相残害。

荀子的“性恶论”把人的正常合理的欲望看成是恶,以恶的名义对人的正常欲望进行压制,同时,用人性本恶导致的纷乱争斗给君主专制独裁提供了理由:

因为人性邪恶,偏邪险恶不端正,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要立君主威势以震慑,建立礼义引导、制定法度规范,明正刑罚禁止。

从儒家到法家,荀子做桥梁

鲍鹏山教授说,在孔子之前,士的社会地位不高,儒的地位更低。但孔子坚持“君子不器”,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承担价值、传播价值。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疑惑,“老师您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能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的回答是:“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有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最高境界,孔子拒绝降低自己的道义标准。

对君王,孔孟讲的是持道而立。荀子呢?秦昭王曾问荀子说:儒者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有什么益处啊?”

荀子说:儒者,是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崇尚礼义、要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他们君主的人。君主用他们,就在朝廷合宜地处理*事;不用他们,就谨慎老实地做老百姓;总之,他们一定做一个顺从的臣民。

荀子的观点到了后世就是“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荀子曾在《性恶》篇中曾说秦地的百姓不懂礼仪,不及齐国、鲁国人孝顺恭敬、严肃有礼。

后来秦国的应侯范雎问荀子:“入秦何见?”荀子却回答说秦国民风淳朴,古风盎然,宛若桃花源。荀子为什么没有看到连《商君书》中都承认的秦地百姓的苦难呢?

这是研究荀子的思想必须正视的问题,“学者看不到人民的苦难是很可怕的。”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代,儒家注重人民的幸福感,而法家更强调国家要强大,因为法家的学术思想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国”,百姓是否幸福不在法家的考虑范围。

因此,晚年荀子的思想立足点已经不是儒家,而是法家。荀子成为从儒家到法家的桥梁。

从荀子到韩非子,再到李斯,其间只有“半步之遥”。

(内容有删减,全文阅读推荐年5月29日《包头日报》)

明伦书院minglun

读书论道游历天下

--

国学网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