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孔子的思想体系和相关著述繁多,而其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记录及理解又不尽相同,难免会出现分歧。另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孔子受业弟子之家室、才学与志向殊异。如孟懿子与原宪贵贱有别,子贡与颜回贫富有异,那么身份不同,立场也肯定会不同,必有矛盾。此外,孔子本人对学生也有偏爱,故弟子之间争夺道统也为必然。
而在这场儒门道统之争中,最早出局的是子贡。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卫人,性格机敏,善于做人。子贡单从学术方面而言,他是孔子的继道之人。在颜回、仲由相继去世以后,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就是子贡。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见到子贡,不问别的,首先便责备其到达之晚,这便是思念子贡的力证。毕竟如果不思念,又岂会追究时间之早晚。其次,孔子对子贡而歌,这是师生间无所拘束的交流,也属于孔子对子贡最后的思想传达,留下了自己的学术遗嘱:“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言外之意,就是要使子贡以孔子为宗师,从而传承孔子衣钵为儒门后学之领袖。而实际上,当孔子死后,子贡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立刻与有若、宰我等人开始造圣运动,以期使孔子神化、圣化。
子贡在儒门内部的正统不容置疑,且他在孔子去世后,为孔门的造圣运动有大功绩,但子贡却是道统之争的最早出局者。在孔门十哲中,除被逐出师门的冉有,及早死的冉伯牛、子路之外,唯一门下无弟子便是子贡。(此处弟子指明确继承老师学术主张者)而且子贡退出道统之争的方式十分特别:诸弟子皆为孔子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在墓前结庐,“凡六年,然后去”。故从子贡的结庐行为和一向思想观点,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子贡之出局很有可能是不愿参加这场思想内战,而选择主动退出。
所以在子贡选择主动退出以后,孔门弟子极需找到一人代替子贡作为共主,以承孔子衣钵。而且此人必须在各派系中保持中立,不能有过多的思想见解。在各派系的调和之中,众人选择了有若。有若是被孔门弟子推举称“子”的第二人,同时也是孔门弟子中出局的第二人。有若为众人所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卓异之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可见有若对孔子极度推崇。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继而孔门弟子的争锋逐渐进入了白热化,脱离了有若的控制,有若也只得退位让贤。
孔门弟子争锋白热化的表现是子游、子张与子夏之间的斗争。子张篇是《论语》中最为特殊的一篇。通篇无孔子言论,取而代之的是诸弟子言行。共记载了孔门五位弟子的言行: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细读发现,曾子多为自说自话,子贡则继续秉承造神运动。而子夏,却同子张、子游展示出了观念上的不同。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卫人。子张,名颛孙师,陈人。子游,名言偃,吴人。
子游与子夏年龄相仿(子夏年长三岁),都是孔子这一生在第三时段弟子,又同属十哲中的“文学”科。他们之间的争斗主要是关于儒家道术的本末先后之争。在这一阶段的争斗当中,首先出局者是子游。子游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化士民,为孔子所称赞,可见其人是儒家中少有的实践者。就其本身的观点来说,将儒家思想按照道术自浅近至深远的顺序传承下去在理论上固然完美,而事实上是无从做到的。换而言之,子游是儒家各派系中理想主义者,可惜理想无从实现,这就让人不禁为之遗憾了。接下来出局的是子夏,子夏在辩论之间,以双目失明的百岁之身,最终出走西河,开西河学派,自成一家,自立门户,不过根据后世学者研究,子夏似乎是尊奉有若,对有若不乏推崇。
至于子张,子张和他的后学在伦理道德方面,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人格。荀子后来极为刻薄的批评子张之儒是“贱儒”,却未说明其缘由,这不禁令人好奇。但子张之儒在韩非子的八儒排列之中,排在首位,不难推出子张之儒在儒门中的某一时段内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子夏之后,孔门弟子中最后出局者的是仲弓。冉雍,字仲弓,鲁人。《荀子》中对于仲弓的言行十分推崇,常将其与孔子并举,认为其人为“圣人之不得势者”。然对仲弓之思想,《荀子》中却无从记载,也无从探知。但可以推测的是,仲弓一派在荀子之前方才消灭,并深得荀子推崇。以至于荀子对其出局深感痛心,由是才把仲弓本人推向了与孔子相同高度,尊为圣人。在仲弓出局以后,孔门弟子的派系划分基本确定。这也正是韩非子所提出的儒家八派。
欢迎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