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儒家圣王如何演 [复制链接]

1#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将近两千多年,那么儒家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关于圣王和圣人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在历史上讨论了很久,但是最终其过程是难以让人辩解的。

那么儒家中的圣王的概念究竟是什么?从先秦儒学到后来的程朱理学的发展脉络又究竟是怎样的?

一、先秦儒学之中创造了圣王的概念,并且有多位思想家进行分析

1.圣王的概念最早是来源于上古的巫术,而并非是纯正思想文化中直接生产出来的

“圣”繁写为“聖”。许慎《说文》:“圣,通也,从耳,呈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圣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实是圣王的概念,最早并不是儒家思想独创发明的,而是在中国的一些上古历史本就存在这样的概念。不过,儒家思想在发掘其上古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将其中这样带有类似新概念的一些事物进行一定的组合,找出其中最为本质的联系和共同点,从而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圣王概念。

圣王本身的一个含义就是最优秀或者是说最为神圣的王者。这样的概念其实是通俗的,从字面上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解释。其实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商王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包括在孔子的先秦儒家生活的社会,也不存在这样的圣王。

这样的圣王概念中,其根本是先秦的儒家学派,对于当时*治理想化的一种赋予概念,并且是对于当时社会道路的探索,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一个处理方式而已。

当然,对于这样的概念,由于其复杂社会背景的原因,所以受到了先秦儒家学派多位儒学家的讨论以及发展。孔子一开始也是认可这样的圣王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样的圣王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包括后面的,孟子也是认可。

这样的圣王是存在的,在先秦儒家学派中,最流行的是孔孟之间的观点,而孔孟两人的观点集中反映了圣王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事实,那么最典型的就是在三代时期。或者是更为远古的时期,就存在着这样的圣王。

但是这样的圣王,在中国历史上也仅仅是存在,而不能详细其论述其过程,因为在孔孟的时代,想要论述其上古历史的发展演变实在是太过于困难,所以孔孟两人,也仅仅就是将上古历史中的某些人物,来当作圣王的概念,寄托一定的*治理想。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将圣王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将圣王概念中的圣和王进行了一定的分割,认为圣王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分别由两个字组成。

荀子认为圣本身就是一种虚构的,带有神话性的色彩的含义,而王本身是具有现实意义以及世俗意义的,较为可行的一种*治操作,所以荀子对于圣王概念的解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治神话性的色彩,并且也对于儒家思想对于圣王的进一步发展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且荀子对于圣王概念的解释,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是将圣王概念进一步世俗化,具体化,从而达到其*治思想真正发展的目的。

2.但是圣王概念,并没有从神话中脱离出来,还是处于一个较为虚拟的状态

“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荀子的思想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圣王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荀子思想从成本角度上来看,以及从后来的实践角度上来看是较为可行的,但是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主流,还是倾向于将圣王概念进行一定的神话性色彩。

所以当时流传下来的较多记载也是在圣王概念神圣化方面进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一些周公或者是一些诸侯王统治者,进行神话性色彩的改造。

并且荀子本人虽然从圣王的概念上,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一个分别看待,但是在论述荀子的天下观时,他又将圣王概念进行了集中化讨论,认为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去领导才能够成就一个完美的国家,荀子在论述其天下观的思想中,又再次地将圣王的概念进行了合一。

所以荀子的部分思想并没有成熟到一定的地步,故此这样的思想是不稳定的,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当时对于圣王的概念,先秦儒家学派并没有从*治神话性的色彩彻底脱离出来,而是还是陷入在一定的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

二、汉唐儒学对于圣王的理解,与后来的理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1.汉唐儒学并没有将圣王的概念具体化,反而更加抽象化

按照社会的正常发展规律来说,随着一个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圣王的概念应该是越来越清晰,并且逐步从*治神话色彩中逐步脱离出来,但是在汉唐时期,儒家学派对于圣王的概念并没有彻底的脱离出来,反而陷入一个僵化阶段。

《礼记·礼运》:故*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会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之所以藏身之固也。最典型的是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来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实天人合一的思想就系根本也是与圣王的概念有关,那么对于圣王的概念,本来就极具神话性的色彩,但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这样神话型的色彩进行一定合法性的确认。

本来这样的圣王概念,也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一种学说进行传播,但这样的概念在当时并没有获得统治阶级的承认,但是随着社会的一个逐步发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概念,将圣王概念的神话性色彩重新提了出来,并且还获得了统治阶级的认可。

当然,这样的圣王概念,神话性也是出于当时的统治需要,由于汉朝时期等统治需求实在太过于特殊,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统治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着当时的统治者需要将自己的身份进行一定的神话性色彩改造。

“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圣人未亡时,宁知其圣乎?曰:知之。《论语》曰:“太宰问子贡曰:‘夫子生者欤?’”孔子曰:“太宰知我乎?”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所以在整个汉朝时期,儒家学派对于圣王的概念。

不但没有进行一个具体化的辨别,反而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阶级,以及迎合当时的统治需求,将圣王概念进行一个更加模糊化的建议和抽象化的界定,最典型的就是公羊学说,以及后来的《今文尚书》。甚至通过对于圣王概念的抽象化,还出现了一些谶纬学说,以及对于上古历史的改造。

2.程朱理学将圣王的概念重新具体化发展

汉唐时期应该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为辉煌的时期,后续的时期虽然创造了一定的辉煌,但是从历史的纵横度发展来看,其辉煌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时代要求,所以在程朱理学并没有非常严苛的统治外部需求。

所以从当时的一些统治需求来看,当时的一些思想学说其实更加呈现的是一种内化型的发展,因为在汉唐时期,总体上的思想文化学说是一种外向型发展。但是在理学之后,或者是在宋代以后,中国的思想学说呈现出一种内向型发展。

而这样内向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促使着当时程朱理学对于圣王的概念,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阐释。当时的程朱理学对于圣王的概念很少提到,其实最多提到的应该是圣人的一个概念。

所以对于当时的圣王概念进行了一定的分化,那么最终的落脚点落到了人的角度上,并且朱熹认为圣人也是通过穷尽天理。来获取自己的知识,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是程朱理学并没有否认圣王的存在,认为圣人通过一定的道德修养或者是一定的方式手段,是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的。

三、总结

从先秦的儒家学派,到后来理学的发展,圣王的概念其实是经历着抽象到具体,然后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认识过程。其对于圣王概念的阐释以及发展,也可以从侧面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治化问题。

参考文献/p>

1、《中国古代史》

2、《荀子》

3、《孟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