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有哪些启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1215/5117687.html

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开拓、情理兼修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却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受物欲主义、社会浮躁及功利化教育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断遮蔽,读诗的雅性逐渐消磨,甚至诗的教化功能也不断消解。

因而结合时代要求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对先秦儒家诗教思想进行辨证思考,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应有之义。因此,将先秦儒家诗教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诉诸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是行之有效的。

一、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分疏

(一)“兴、观、群、怨”的诗教意蕴

“兴、观、群、怨”的诗教意蕴是引领诗教发展的前锋。古人见面多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对其儿子伯鱼曾说道,如果不学好诗,带来的后果就是不能够很好地说话。孔子也曾劝其门人学诗,“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孔子劝儿子和门人学诗是因为他自己深刻认识到诗的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可以兴”,说明通过诗歌可以激发思想情感。

“兴”从创作手法而言是托事于物的意思,就学诗角度而言是感发之意。“感”隐喻了人之“在”与世界之在的关系,则“兴”在于心灵的触动与感发,意味着人之“在”与世界之在的相互作用,旨在通过诗歌艺术,带来伦理的感悟,进而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可以观”,说明可以通过诗歌来培养观察能力。诗多反映世情民俗、*治得失,且文词亦表达作者心志。

所以,学诗可以在“观风俗之盛衰”的基础上“考见得失”。由于每个人文化素养、道德境界的不同,“观”的内容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其作用也大不相同;“可以群”,说明可以通过诗歌习得与人相处之道。通过交流读诗的心得,共同提高思想素养,进而构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渠道,达到“群居而相切”的独特作用;“可以怨”,说明了诗歌可以抒发内心幽怨,而“发”出来的就是诗中的智慧与风景。于是,读诗者可以通过诵读诗中某些句子去摆脱自己内心的愁怨。

统而言之,诗可以用来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是来自其“兴、观、群、怨”的诗教意蕴。与此同时,“诗发乎情”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诗以言志”的价值追求为诗歌能够发挥“兴、观、群、怨”的教化功能提供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与方向指引。

(二)“温柔敦厚”、“受之以*”的诗教目的

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理路中开展落实。“天”即广义的自然,“天命”即天运行的规律,“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赋予人的德性就是“性”,遵循这种本性就是“道”,而“道”需要通过“教”来实现。“天命之性”即“天之道”。从本体论来说,德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宗教意识出发,体现为一种道德意志。

天具有一种道德监督的力量,通过惩恶扬善来体现善恶因果;从文化行为来看,善的道德行为可以决定*治生活的良好命运,人的道德修养境界也与天一样神秘。因此,“天之道”成为了一种道德性的境界。易言之,天性与人性相通。

“率性之道”即“人之道”,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性,人的先天性高于动物,将“文明人”与“野蛮人”进行了区分,“文明人”之所以文明在于其发挥了道德性,人的优越性通过道德来决定,高尚的道德是人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总而言之,德性便是人的道德本质。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以下几种人性论的观点,孔子曾言“性相近,习相远”,认为性无善恶之分,道德之善恶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决定,“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主张,便包含着道德意味。

他认为人性中的道德具有发展的潜能。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无有不善”,人的“四心”并非“外铄”,而是“固有”的。荀子主张“性恶”,认为“性”的存在本身具有道德判断的意义,与所要求的社会秩序相违背,人需要借助后天的学习,才可以“化性起伪”。总而言之,他们都强调道德在人性实现中的根本性和终极性。

二、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创造性转化的现实意义

(一)“情飞扬”——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

先秦儒家认为,德性的基础是情感,良好的情感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德性的养成。诗是陶冶身心,养成道德习惯的利器。诗教可以提升情感,进而高扬德性。德性的基础是情感,情感宁静和睦才可以培养品德。在“致中和”诗教原则下形成的舒畅平和的情感可以进而消除躁欲的情感,并使之升华,从而培养良好的德性。

《大学》开篇就讲“明德”是大学教化的首要目标,诗教以德性的养成为教育内容,旨在实现善的理想。道德既以社会领域的存在为根据,又为这种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诗歌中所存在的道德观念,可以借助诗教形成心理定势,产生将社会成员凝聚起来的内在力量,为社会的整合提供某种支持。

就认知过程而言,作为具体存在的人,他们既有感性的规定,也有理性的面向。在明智的过程中肯定了主体权能的发挥,诗教强调的是一种德性之知。相对于今天对科学理性的追捧,价值理性已经被严重削弱。那么,今天大学生更应注重价值理性的弥补。

唯有如此,才能在技术栖居的今天,给冷冰冰技术时代带来的单向度的人以精神家园的安慰。先秦儒家诗教思想是在“实践理性”的原则之下产生的,要求在进行情感抒发时,要充分发挥自身道德行为的主观思维能力。这种“真”的把握,可以进一步提升人的主体能力,形成对客观世界明确的价值取向。

(二)“志高昂”——培养勇于开拓的新时代大学生

人的存在都展开为一个追求自由与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一个化理想为现实的过程,诗教带来的是一种“赞天地之化育”的力量,可以实现本然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换,从而获得实践与精神层面的自由感。马克思也曾将自由规定为“人的类特性”,人的自由往往归属于一种意志自由,在自由的实现过程中意志的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多种选择,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诱惑,如何才能在不掉入功利、金钱等陷阱的同时积极入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此时,意欲地选择离不开意志的作用。借助意志之力,人才可以不被其左右,作出合理的选择。诗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生态度“重心在内”,只有“复性”就可以获得自由,形成“孔颜乐趣”,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诚仁境之中。

新时代先秦儒家诗教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诗意”的人生观,积极发挥意志的作用,保持“入世”后的诗意,从而进入“自由”的至诚之境,拥有幸福人生。如何培养自由的自觉人格,孟子同样强调了“志”的重要性,主张人不应自暴自弃,而应该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在理想人格的形成中应充分发挥“志”的作用。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全而粹”的美是“成人”过程的题中之义。他追求完全、纯粹的理想人格,主张人通过学习、思索与力行的途径,用“道”来培养自己,借助诗教养成“耳目无欲”的习惯,在这一“积善成德”的过程中真正造就理想人格。

价值和真理的统一,本质上是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自由。自由是超感觉的理性活动,是人所固有的本性活动。因此,就成己过程而言,在培养大学生理性人格的过程中,要坚持自觉和自愿原则的统一。

三、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与方法

(一)立足现实,确立先秦儒家诗教思想转化的合理对象

从天人之辩来看,先秦时期天成为了一切价值的源泉,注重天人之际。儒家强调通过个体改造自然,在自然人文化之后,才能获得价值。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同样如此,在“修道之谓教”的逻辑理论中展开,旨在通过诗教构建起“天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的桥梁,进而借用“兴、观、群、怨”的诗教意蕴对人的德性进行培养,以形成“温柔敦厚”的理想人格为目的,强调的是对人格的尊重。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部分大学生以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为人生目标,对于内在精神的需求被逐渐忽略。新时代大学生品德修为的锤炼,可以借助诗教来确立其价值理性(善的追求),形成德性之知。在喧嚣的感性世界中给处于困惑和迷乱的大学生提供某种清醒剂,帮助他们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进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

(二)辩证思考,对先秦儒家诗教思想进行科学的转化

对先秦儒家诗教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应从现代化的语境出发,对其价值进行再次评估,明确哪些需要转化才可发挥作用,哪些是糟粕性的内容。要立足“此在性”,将其与我们的切己问题相结合。采用历史的辩证法,使原先的发展障碍变成今天的拯救希望。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对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做出创造性的阐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绝对前提,不本末倒置,从历史语境中得到智慧启迪和理论范导。对待先秦儒家诗教思想,既要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也要在横向的语境中思考,要从新时代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产生精神共鸣。

结语:

诗教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大力倡导。反观,在高等教育中诗歌的教育功能却被逐渐弱化,乃至呈现缺位状态。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诗意盎然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在新时代思*工作中加入诗教元素,可以更好地达到寓教于情的效果。方法以现实之道为根据,又规范着现实本身。作为“现实之道”的先秦儒家诗教思想而言,在新时代的今天如何在实践中“还治现实之身”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同时,诗教思想中真、善、美理想的实现过程,也离不开日常的生活实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