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暑假逆袭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复制链接]

1#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
  

1.时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2.*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背景:*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年,秦王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3)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3.商业的发展


  (1)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策:盐铁官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治上: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


  (2)含义: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jiénàn)、批驳。


  (3)各家学派及主张——

 儒家:


  A孔子:春秋鲁国人,没落贵族。


  ①*治思想:仁,仁者爱人;为*以德;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名分。


  ②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中庸之道。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④学问:编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⑤地位和影响: 对中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历朝历代加封了各种尊号。


  对世界: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B孟子:战国时期,没落贵族,《孟子》。


  ①*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一整套的*治学说——仁*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②伦理思想:性善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③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世称为“亚圣”。


  C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


  ①*治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②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③伦理思想:性恶论。


  道家学派


  A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德经》。


  ①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③*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④地位和影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B庄子:战国,《庄子》。


  ①哲学思想: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②价值观念: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


  ③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dí),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经》。


  A主张:“兼爱”(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不分等级贵贱)、“非攻”、“尚贤”、“节俭”。


  B地位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

法家学派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A主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


  B地位和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A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B“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成就


  A科技:指南针:战国司南


  B天文学: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的记载;有关于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战国《石氏星表》记载了测定的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C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3.文字、文学、艺术


  A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B《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多年的诗歌,共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楚辞:是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D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四)同时期的世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END

▌历史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