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哀公问曰:“何为1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2诸3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何为,怎么做。
2.错,放置义。
3.诸,之于义。
鲁哀公问道:“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答道:“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会服从;举用邪恶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不服从。”
当一个国君不容易,当一个有作为的国君就更不容易了,鲁哀公是不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呢?我们先来看几则哀公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吧:
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荀子《荀子哀公》
这则对话大概意思是,哀公问孔子说,我生长在深宫之中,被女人抚养长大,所以我不曾知道哀伤,不曾知道忧愁,不曾知道劳苦,也不曾知道害怕,也不曾知道危险。哀公说的这几点,别说是一个国君了,就是一个普通人,不知危惧,不知忧劳,那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可贵的一点是,哀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能真诚地向一个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就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孔子说,这是“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
还有一则: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
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鲁哀公问孔子,舜戴的是什么帽子,孔子没回答,而且是三次问三次不回答。孔老夫子也是个很有个性,很有原则的人,不因为你是个国君,我就巴结你,就有问必答。哀公急了,就说,“我问你舜戴的是什么帽子,你怎么不说话呀?”孔子就回答说,你不先问重要的事情,却问这种事情。哀公就说,“那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呀?”其实哀公也是十分可爱的,他没有生气。孔子就说,“舜为君的时候,他治理国家爱惜生民,讨厌杀戮,任用贤能废弃不肖的人,他的德行犹如天之高,地之厚,而又宁静谦虚;教化如四时,使万物生长。所以四海接受舜帝的教化,即使传至边远的少数民族也畅行无阻。于是,凤凰和麒麟此类瑞兽出现在境内,连鸟兽也驯服于他的威德。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他好生啊!君上舍掉这些大的方面,却只问舜王戴什么帽子,臣因此才没能及时回答。”
由这二则,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哀公是一位能清醒认识自己并且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二是孔子是一位可爱的老先生,小任性,但却又有着大坚持的人,他所坚持的就是他的那些儒家的德*的*治理想。
所以当哀公问孔子说,我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以一个国君的角度,最便宜的选择便是刑罚与杀戮,但从哀公问孔子这件事情来看,他是能意识到这里面的弊端与问题的,他是想寻找到一个君民相得的方案来,只是苦于寻找不到这样的最佳方法来,所以他来问孔子。
孔子给出了方案,将正直的人举荐任用起来,放置在品行不端的人之上。为什么一定要举荐任用正直的人呢?因为一个正直的人能公正,有担当,肯做事,不自私呀。邪恶的人呢?除了他自己,他能容得下谁呢?人品卑劣,行为卑劣,心灵卑劣,这样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服呢?
儒家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