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7/9113974.html关于荀子和《周易》,有一种观点是荀子精通《周易》,而且不少易传都是荀子的弟子所传的。
郭沫若就说:“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
然而事实上,荀子看不起《周易》,和大部分易传也和荀子及其弟子无关。
为何如此说?
原因如下:
一、荀子善易?
汉代的刘向《孙卿书录》称,荀子“善为易”。
这个说法,其实来自《荀子》的《大略》。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大略》
然而这句话里说的“易”,究竟是指《周易》一书,还是指易占,本身就很有问题。
从上下文看,我们认为原文里面的“易”更可能指的是占筮,类似的说法和句型在《老子》中也有: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易”字本身就有易占之意,原文的本意应该是说真正善于易占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占筮。
所以,单从《荀子》的这句话中,我们看不出荀子是不是精通《周易》,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荀子对于占筮的态度和孔子一致:
“不占而已矣”——《论语》
二、荀子把《周易》当六经了吗?
虽然《周易》后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是在荀子眼中,《周易》根本就算不上“经”。
从《庄子》和郭店楚简出土的《六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最晚在战国时期,《周易》已经与《诗》、《书》、《礼》、《乐》、《春秋》这五经并称。
但是,荀子本人似乎却对《周易》并不感冒。
《荀子》一书中,往往五经并提,却绝口不提《周易》这群经之首:
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儒效》)“《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劝学》)“故《书》者,*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劝学》)
不仅如此,荀子本人甚至对《周易》里面的观点提出了意见:
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君子之于言无厌。……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非相》)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荀子主张“君子于言无厌”,提倡有话要说,正确的话更要多说。而《周易》里面的“括囊,无咎无誉”,则提倡的是慎言甚至是无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却被荀子讥笑为“腐儒”——由此可见,荀子本人对《周易》里的话并不奉为圭臬,而“腐儒”一语,甚至还表现出强烈鄙视和反对。
巧的是,我们说过,《周易》一书实际上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思所作。将《周易》奉为六经的郭店楚简《六德》,就是子思门人的作品。
而这个将《周易》奉为六经之一的思孟学派,在荀子眼中恰好也就是“世俗之沟犹瞀儒”!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非十二子》
三、荀子门人与易传
荀子既然把子思所写的《周易》视为“腐儒”之言,自然也不会给他的门人弟子传授《周易》。
杨朝明先生就说:“易传晚出和别属于道家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但即使不是这样,它也不应属于什么荀子学派。”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对杨先生的结论作如下补充:
易传里面之所以有道家思想,是因为它们都是出自儒道兼修的思孟学派。而《周易》一书,更是集儒道两家之长于一身的子思。
因为《周易》确实写得很经典,而且里面采用了不少“古之遗言”,所以荀子虽然对子思颇有微词,但是却保不住自己读《周易》,也管不住他的门人弟子研习《周易》经传。
《尚书》多忽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帛书易传《易之要》
因此,荀子本人,包括他的门人弟子,即使没有像思孟学派那样把《周易》当经,但是也会对其中的“古之遗言”进行一番研究。
《荀子》中的《大略》一篇,据考证就是出自其门人弟子,而我们能够看到《荀子》和《周易》有关的多条记录,也都集中在《大略》这一篇中。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大略》) 《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大略》)
这两段话,一段抄自《周易》的《复》卦原文,一段抄自易传《彖》,这原本都是荀子的门人弟子研习《周易》经传的记录,郭沫若等人却当成了荀子门人写易传的证据,呜呼!荀子泉下有知,会不会又要掀开棺材板大骂一声“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