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崩溃,百年稷下学宫最终一地鸡毛 [复制链接]

1#
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huawenzs.com/yw/2109/148748.html

《君学演义》第五章百年稷下

第46回荀子崩溃沦为伪儒(下)

荀子的《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劝学第一;修身第二;不苟第三;荣辱第四;非相第五、非十二子第六、仲尼第七、儒效第八、王制第九、富国第十、王霸第十一、君道第十二、臣道第十三、致士第十四、议兵第十五、强国第十六、天论第十七,正论第十八、礼论第十九、乐论第二十、解蔽第二十一、正名第二十二、性恶第二十三君子第二十四、成相第二十五、赋第二十六、大略第二十七、宥坐第二十八、子道第二十九、法行第三十、哀公第三十一、尧问第三十二。

从内容来看,荀子学说庞杂丰富,确实涉及到先秦思想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参考。

荀子的文学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他创造了“赋”这种文章体裁,与屈原的“楚辞”是先秦文学的两座高峰。

荀子的《劝学》赋文,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谨严朴实;博用比喻,层层深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历来为后世学者的文章典范。

读荀子的《劝学》,面前可以看到一位谦谦君子,厚道师长;读荀子将赋体用于批判而写作的《非十二子》,面前则看见一位讥讽学究、激愤老者。

为何荀子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君学者梳理了荀子的经历,心中释然。

荀子游学,先后到了秦国和齐国。在秦期间,他一方面感佩于秦国重视法治带来的富国强兵,另一方面又极不认同其强权对道德的伤害。到了齐国后,三次担任“学宫祭酒”,主持学宫的研讨,这个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学术思想有明确的指向,试图在统一争论上努力。但是,稷下学者的研究一开始就是充满了*治性,学术最后走向了为当权者集权独裁而用。稷下学宫学者们相互攻伐,争得一塌糊涂,最后一地鸡毛。孟子早抬腿走人,慎到随楚太子横去了楚国,邹衍去了燕国。君主昏乱,齐襄王父亲齐闵王称帝,最后变成一场闹剧。作为主持人的荀老夫子,几近崩溃,对人性之恶更加确信,遂以赋文作檄文,讨伐他认为以文乱世的十二子。后自己也离开齐国,去到另一个大国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终老于斯。

荀子相信人性本恶,希望加强礼的教化、法的约束,达到“化性起伪”,提升道德,以图救世治世。他没有想到,如果人人相信人性本恶,当为恶可以得到更大利益、甚至天下时,谁还会心存戒惧,去“化性起伪”呢?而“化性起伪”带来的,不就是人格分裂的“伪君子”吗?

荀子有两大弟子非常有名,李斯做了秦国宰相,而韩非最后成了赢*统一天下的牺牲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