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升初文言文字词积累(四)46.当读作yú时,①(代词)我示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桓晋文之事》翻译:他人有心想谗毁,能揣测能料及。当读作yǔ时,②(动词)给予示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翻译: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③(动词)赞许示例:言音者予师旷。——《荀子.大略》予,余,吾,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予、余、我,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定语、宾语。吾,在上古一般作主语、定语,不作宾语;在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前则不受这种限制。直到魏晋以后“吾”才可作宾语。47.①背;用木板驮大东西示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②负担;承担示例:而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淮南子·主术》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示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④蒙受;遭受示例: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⑤背倚;背靠着示例: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礼记·孔子闲居》⑥依靠;凭借示例: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⑦辜负;对不起示例: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⑧违背;背弃示例: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⑨失败示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48.当读作mò时,①(代词)没有什么;没有谁示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翻译: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②(副词)不要;别示例:初七及下九,嬉戏莫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③(副词)没有;不示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鼠画逼真》当读作mù时,④(名词)通假字,通“暮”,日暮;黄昏示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①第二次示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②两次示例: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翻译:主人每天吃两顿饭。③连接两个动作,表示先后关系示例: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在古代汉语中。“再”不是“再一次”的意思。如“三年再会”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的意思。50.①只;仅;唯独示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②只管;尽管示例: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翻译: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③不过;只是示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翻译: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熟罢了。51.①通假字,通“熟”,熟;烹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②通假字,通“熟”,成熟示例: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翻译:冷暖随着季节变化,五谷按规律的时间成熟。
4③通假字,通“熟”,深透;仔细示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④谁;哪个示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谁,孰。“谁”多表单纯的疑问;“孰”多表选择。与……相比,哪一个……52.当读作gài时,①(名词)用草编的覆盖物器物的盖子示例: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②(动词)遮盖;掩盖示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川》③(动词)胜过;超过示例: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之战》④(副词)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大约”示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翻译: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些到的人更加少。⑤(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示例: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翻译: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5当读作hé时,⑥(副词)通假字,通“盍”,何,怎么示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翻译:(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53.①(动词)通“畋”,打猎示例:焚薮而田,岂不获得?——《竭泽而渔》翻译:烧毁树木野草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②(动词)耕种,后来写作“佃”示例: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汉书》③(名词)田地;农田示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翻译:有了良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观。54.①(动词)回头;回头看示例: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动词)视;看示例: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③(动词)看望;拜访示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④(动词)顾念;关心示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翻译: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⑤(动词)回还;返回示例: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屈原列传》
6⑥(副词)只是;不过示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⑦(副词)但;却;反而示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55.①(名词)斋戒,在举行祭祀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恭敬。示例: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②(名词)素食示例:我们是行脚僧,遇庄化饭,逢处求斋。——《西游记》第十九回③(名词)房舍,多指书房、学舍示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陶侃》56.①(名词)婴儿示例: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劝学》翻译: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②(名词)孩子示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示例: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翻译: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④(名词)儿子或女儿示例: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
7⑤(名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示例:子何恃而往?——《为学》翻译: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呢?⑥(名词)特称孔子示例: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57.①(动词)听见;听到示例: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木兰诗》②(动词)听说;得知示例: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殽之战》翻译: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③(动词)报告;上报示例:愿以闻于官。——《童区寄传》④(名词)见闻;知识示例: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翻译:博学多闻,见识广博,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⑤(名词)名声;名誉示例: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⑥(动词)闻名;传扬示例: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58.①(动词)尽;完;终了示例: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翻译:话还没说完,(他)又向旁边的人笑道。
8②(副词)后来;不久示例:既,卫人赏之以邑。——《左传·成公二年》翻译:此后,卫人要赏赐仲叔于奚封地。③(副词)已经,……以后示例: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苏武牧羊》④(连词)既然;既然是示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⑤(连词)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示例:既而问毓何以不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聪明少年》⑥(副词)通“即”,就;便示例:轲既取图奉之。——《荆轲刺秦王》59.①(动词)走近;靠近;走向示例: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示例:不是来和我换贸易丝织品,就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②(动词)到示例:即明日,又不敢不来。——《报刘一丈书》③(介词)就在;当示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翻译: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④(副词)就是示例: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⑤(副词)立即;马上示例: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雪夜访戴》
9⑥(连词)即使;纵使示例: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报刘一丈书》翻译: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⑦(连词)则;就示例:欲匆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想要不给,又怕秦兵会出兵攻来。60.①(动词)认错;道歉示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动词)推辞;拒绝示例: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翻译: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女儿早先已有誓言不再嫁,我这个做母亲的怎敢再多说?”③(动词)告别;告辞示例: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侯生看公子的脸色始终不变,才辞别了朋友上车。④(动词)告诉;劝戒示例: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⑤(动词)感谢;道谢示例: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⑥(动词)凋谢;死示例: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