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思想漫谈 [复制链接]

1#
北京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孔子是老师,传说有三千弟子,培养出七十二贤人。

这两个数据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孔子的学生数量庞大,而且能人辈出,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数量庞大,说明孔子有足够的影响力,能人辈出,说明孔子有足够的能力。如果他教了很多学生,但个个都是庸才,那就说明孔子并没有什么能力。

但是,这两个数据其实应该反过来理解:因为孔子有足够的能力,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所以他才有较大的影响力,能收到那么多学生。

他的学生当中,后来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国家栋梁。曾子等人,也成为一代著名的思想家。这又说明,在当时,孔子的水平至少是博导级别的。

博导级别的老师,同时也应该是专家和大学者,也必然有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所以在老师这个身份之外,孔子还是个思想家。至于他算不算哲学家,在此不做讨论。

那么,孔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要看清楚孔子思想的真实面貌,我们就应该先了解,在孔子之前有哪些思想形态存在。

一:孔子之前的思想

孔子之前,也就是指春秋以前的夏商周三代的思想。夏朝是奴隶制等级社会的开端,原始氏族部落的影响还很大。到目前为止,夏朝的具体文化形态都还有很多的谜团,至于对夏朝文化思想的研究,那更是空白。所以,我们暂时可以认为,夏朝没有什么具体的有价值的思想传承下来。

到了商朝,奴隶制社会开始走向成熟,各种制度也逐渐建立了起来。这个时候,统治全国的王,也就是商朝的最高统治者,需要一个思想的武器,用以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当时,一些善于思考的所谓“先贤”,也逐渐的感觉到,人类的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天的影响。

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就长得好,百姓的收获就多,国库也就充实。反之,则是灾难四起,民不聊生。

因此,对“天”的思考,不断的追问老天爷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能战胜老天等问题逐渐被提了出来。在部分文献和传说故事中,中国古人与天斗,企图战胜老天爷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最终,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

在对天的漫长的思考和斗争中,古代先贤逐渐得出一个结论:老天爷是不可战胜的。人类的生活,必须依从老天爷的安排。

这就是所谓的“天命论”。天命论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思想理论。

有了天命论之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王,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天的儿子。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天子。

至此,奴役了中国百姓几千年的一种文化体系开始出现了:人的命运是老天爷安排的,老天爷派他的儿子下来管理人间,老天爷的儿子就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王。

商周时期的王,就是秦以后的皇帝。皇帝是天之子这个观念,是从商朝开始出现的。一直到清朝末年,乃至民国初期,这个观念一直存在。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实际上就是运用这个观念来震慑,奴役百姓的。

天命观形成以后,人和天的关系就确定下来了,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一,几乎没有人和天作对。无论王朝怎么更迭,王朝统治者都会想方设法地告诉百姓:我是通过正当的渠道获得的王位,因此,我是正儿八经的天子。

只要百姓承认这个统治者是天子,那么这个天下就属于这个统治者了。

人和天的关系确定下来之后,先贤就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人的生命是老天爷安排的,人也必然会死,那么在这有限的生命里,人该做些什么呢?

空虚无为,努力进取,还是有别的选择?这就逐渐地形成了初期的人生观。

在孔子之前,有两种人生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其一,道家老子的观念。老子是第一个反对天命论的人。他认为老天爷是无意识的,不会给人下命令,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此,他觉得人不应该过多的干预自然的行为,让自然按照自然的样子去发展。人也是自然中的一物,因此人也应该按照自然的状态去生活。这就是自然无为的人生观。

孔子虽然并不完全接受老子的观念,但是他也承认,人生之外有一个宇宙。在孔子看来,人和宇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人活在人类社会当中,只应该努力做好人类社会的事,不要去管自然宇宙的事。这是孔子人生思想的基础。他初步把人生和天命分离开。

其二,鲁国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三不朽,是让人永垂不朽,传之后世的三种方法。叔孙豹提出三不朽言论的时候,孔子才三岁。后来孔子努力读书,自然也会明白三不朽的言论。这个言论必然影响到了孔子,孔子后来努力进取,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其实就是三不朽思想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除了天命观,以及在天命观的影响下产生的两种人生观对孔子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周公整理的典籍,也就是那些最原始的关于国家的规章制度,礼仪规范等等,形成了孔子具体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他也是传承了前代的思想,在对前代思想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总结之后,才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二:作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的含义。

应该说,孔子对前代思想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并没有进行总结。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整理,讲述,传承前代的思想,但是他并不想创造自己的思想,因此他并不对自己的思想做出总结。

所谓的孔子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弟子总结出来的。而更多的内容,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时代的需要,进行的臆想和猜测。

孔子其实很简单。

他只是根据眼前的事实,作出总结或者概括。事物有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样貌,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特征。针对一个事物的各种状态,他可以做出相应的具体的总结和概括。

这才是孔子的过人之处。

他并没有提出一个自己的思想,然后强加于人。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也知道,君子无入而无所不入。他要做君子,就不会让自己局限在一个思想领域里面。他要讲仁,就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别人身上。

所以,仁是什么?

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一个普遍的心理状态,这个心理状态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和善友好的对待自己。同样的,你也应该知道,别人也同样希望,你以和善友好的态度对待他。

难道,这个世界上有人不是这么想的吗?

当然,大多数人只想到前面的那一半,也就是:我希望别人用和善友好的态度对我。

至于,我怎么对别人,那就另说了。

这种想法不是仁,而是自私。所以,孔子从自己开始说起。首先是,我应该怎样做,而不是我希望别人怎样做。

从自己开始,每一个人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以此扩展,整个人类不就全部都和平友善了吗?

说到底,孔子想的只有一个问题:受天命的控制,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局促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相处,不要存有人、我之见,更不要专门在自私的功利上算计。

很显然,孔子把整个宇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生,二是天命。

天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孔子并没有否认人生之外有一个客观的宇宙。只是,孔子并不去谈宇宙的问题。

孔子谈的是人生,是在天命控制的范围之内的人生。孔子虽然没有像荀子那样,直接否定天命论,但是孔子并没有顺从天命。

在承认有天命的同时,孔子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也就是他被隐者笑话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正是这一点,让孔子超越常人,成为第一个“在有限的人生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换句话说:反正都是要死的,那么在死之前,做一点人该做的事,有什么不对呢?

用后世宋儒张载的话说就是: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可以说,张载是真的理解了孔子说的“仁”,所以,程颢说:张载的《西铭》篇,是对“仁”这个概念最具体的解说。

但是有一点不同,张载毕竟是接受了佛道思想的宋儒,他的观念中,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所以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实际上,张载扩大了孔子“仁”这个概念的范围,把人从人生,扩充到了宇宙万物。

但应该强调的是,孔子的仁,只局限在人生的范围之内。人生以外,是命。这里的命,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总结一下。受天命论、老子思想和三不朽思想的影响。孔子把宇宙分为两个境界,一是人生界,二是命界,也就是宇宙自然界。孔子谈论人生,不讨论宇宙。孔子认为,人应该先把眼前的生活安顿好,把人间的事情打理好。做这些事情都已经够忙的了,哪儿还有闲工夫去管自然宇宙的事情呢?

而人是社会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应该学会与人相处,与人相处基本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的,人也应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孔子哪里,他的想法很简单。或者直接说他的思想很简单。他用最简单的原理,做最复杂的事。他不去总结自己的思想,也没有明确的提出自己的理论。他只愿意做一个传承古文明的君子。他所说的“仁”,是每一个人作为人,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人如果不行“人道”,那就不是人。孔子也只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做这个最基本的事情。

但可悲的是,他有很多学生,他的学生为了安身立命,拼命的总结孔子的思想,于是,儒分八家。孔子的真精神,从此消失了。

简单的做人,安详的生活,把人一辈子该做的事都做好,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