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写出优秀议论文五如何让论证有强大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213/4579210.html
风霜高洁方为秋

第五讲风霜高洁方为秋

——如何让论证有强大的说服力

从考试议论文来说,论证有四种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考试时对议论文本的阅读分析,一般是按着这四种方法判断的。同样的,我们自己写议论文,也可以按照这四种方法来训练自己的论证能力。

论证是在已确立论点、已建立议论逻辑的前提下才来展开的。

先从基本原理来探究如何用好这些论证方法。

好的比喻如同天然去雕饰

比喻论证,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论证。论证中进行比喻,通常都是“喻理”,“理”是抽象的,如果能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一下,这个“理”就能说得形象生动,更直观,更容易让人理解。

比如荀子的《劝学》第二段,想表达的观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君子在广博学习的同时还能每天检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无过。作者就在这个论点前面写了个比喻: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意思是说,一根木头经墨线比量后,就可以取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就变得锋利。这就是用两个现象比喻一个理,现象与理之间,是“同理”关系。

作为比喻本体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虚构,只要合情合理,都是可以的。比如在鹬蚌相争的寓言典故里,苏代想对惠王说明白“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恐怕会被秦国所破的道理,就用“鹬蚌相争”来做比喻,这个鹬蚌相争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其实无法判断,但这样的现象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它就有说服力。

对比的基础是同类同理

对比论证,关键在于比,比是为了突出其中一方。所以对比论证并不是举两个互为相反的例子就完事了,关键在通过“反理”来反衬出论点的正确。

比如前面说《劝学》中的一个观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反过来说的理就是:如果不广博学习也不自我检省,那就会变得愚蠢顽固,不明事理,行为上会常常出错误。这就是个“反理”。对比论证,先要找出“反理”,再沿着“反理”去建立逻辑,然后才能找到准确的事理来参与论证。在实际写作中,这个“反理”并不一定要直接写出来,但建立“反理”是对比论证的内在逻辑,否则就会出现事例表述不准确的问题,导致论证逻辑出现漏洞。

道理论证,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进行论证,也就是用严谨的逻辑直接将论点推理出来。

比如《为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学莫便乎近其人。意思是说,学习的事,没有比直接跟着一个老师学更便利的了。文中就是直接讲道理推出了这个结论: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里的礼乐、诗书、春秋,都是指古代优秀典籍,作者说这些典籍时代久远,不一定适合当下,只有跟着当下的贤师学习,才能“周于世”。这就是直接讲道理来论证观点。

从中学议论文考试角度来说,道理论证多被称为引用论证,不自己讲道理,而是引用一个现成的道理参与论证,当然这样引用的道理,一定是一个好道理,通常是选择公认的名言名言、权威论断、格言警句,这样可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所谓事实,就是那些时间刻下的证据

事实论证,这是论证方法中最常用、最实用、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就是例举一个事实来论证。这也是最容易看出作者逻辑能力的一种论证方法。所举事例与要论证的论点之间是否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不仅取决于事例本身,还取决对事例的表述角度。我看见很多同学在运用举例论证时,通常会出现三种问题:

①例子本身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②例子与论点之间关联度不够;

③例子表述过程没有建立与论点之间的逻辑。

总之是经常出问题。

比如在本专题第2讲中例举的武汉初三五调作文题,关于反思,有人进行了这样的举例论证:

初三调考真题

这个举例论证在文中算是对比论证,试图论证的是“不反思就会怎么样”。首先这个“反理”本身就不严谨:

若没有反思精神,则只会让自己在一片虚假繁荣中等待末日的降临。

这对于反思精神的作用进行了不合理的放大,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会因为没有反思精神就导致末日降临。在议论文的表达中,特别是关于论点的表达,不严谨就是一种逻辑错误。表达不严谨,表面上看是用词不当的问题,实质上是逻辑能力有所欠缺,导致无法表达得恰当准确。

后面这个例子讲美国防疫的现象。目前美国防疫虽然很乱,但还没有最后结果,特朗普这样制定防疫策略的原因也并没有明确结论,举例者却在事实并不完整的情况下直接下了断言,这样举例显然就没有说服力了。而例子表述过程中直接对应的逻辑关联也出了问题:例子中的落点是“美国国际形象不断倒退,全世界舆论为之担心”,这与论点中的落点“等待末日降临”,不是一个“理”,没有形成“同理”。何况,“全世界舆论为之担心”这样的落点,本身也不可理喻,美国疫情的混乱,最终不过是引起舆论的担心?

可见,事实论证并不是举个例子就能实现的,如果例子并不能达到论证的效果,那就导致逻辑混乱,论证失败。

日常之美,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

要让论证有强大的说服力,首要的就是逻辑严谨,逻辑严谨才能表达准确,逻辑严谨才能说理通透,逻辑严谨才能运用好各种论证方法。

严谨逻辑的基础是常识,是常情常理。

议论文的逻辑并不是纯粹推理的文字游戏,而是以审美为基础的理性表达,要尊重基本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价值观。同时还需要有客观意识,不能完全陷于主观推理而自说自话。比如我国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诡辩“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就是仅仅停留于概念的玩味,以概念外延不同为由,将两个客观一体的概念推向了对立面,导致结论的谬误。

所以,议论逻辑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常识的认知,是常情常理的储备,所谓百花争艳春意浓,风霜高洁方为秋,决不能脱离实际而纯粹进行纸上谈兵的训练。从考试意义来说,不单议论文的写作是这样,记叙文的写作也要遵守这样的原理。

逻辑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写作。我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如果三天没有进行阅读、思考、写作,就感觉自己的脑袋瓜不好使了,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大脑短路。

阅读不是只读个快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边看还得一边想,从主题、结构、细节、语言等基本规律去理解文章。即使平时看到的各种文字形式,比如通知、公告、消息、广告等等,也养成看一看还要想一想的习惯。比如下面这个广告文案,我在手机里多次看到:

这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广告文案。

整个文案的出发点是:不滥用成语,释放孩子的想象力。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分裂的,“滥用成语”和“释放想象力”之间并不是一种互相牵制的矛盾关系,滥用成语大多是因为不能准确理解成语意思造成的,释放想象力的前提是想象力被约束了,约束想象力的,通常是套路化、模式化、格式化的思维,而非成语这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逻辑分裂的观点呢?因为在写作领域里,有些作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个人体验:尽量不用成语来表达,努力用语言呈现自己的直接感受,以使语言表现出独特的新鲜感。这种个人体验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因此否定运用成语。这些做语文教学的人没有去探究某些作家的某些个人体验的内在逻辑,只是胡乱地进行七拼八凑,强不知以为知,结果出现了这种分裂观点也不自知。何况,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会理解和正确运用成语,原本是重要的语言积累形式之一。

接下来的例句:夏天到了,烈日当空,绿树成荫。这个例句中并没有滥用成语,两个成语都用得很准确。但是例句后面紧跟着的解释是:这样是写不长的。这就把这个引用例句的示范意义变成了“写作文时用成语是写不长的”,这是多么荒谬啊。

接着提出了把作文写长的方法:要用具体的句子去要替代那些别人用滥了的成语。这就看出文案前面提出的“滥用成语”,在这里被转换成了“被人用滥了的成语”,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可见逻辑有多么混乱。再则,成语原本就是经过长期使用,经过历代锤炼而形成的,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是一种固定短语,怎么可能会“用滥了”?照此说法,那些常用的汉字,岂不是个个都被用滥了?实在是不可理喻。还有,用具体的句子替代成语,不是作文写长的正确方法,写作文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作文写不长,是因为心里无话,心中无物,绝非成语之过;这也违背了作家“让语言出现新鲜感”的原意,作家强调的是跳出成语既定的意象,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生活中捕捉,去自然中想象,争取有自己的发现,根本就不是“替换”的意思。哎,真是荒唐。

文案中最后给出的一段关于夏的景物描写,请大家复制“梦如夏花之灿烂李贤松新浪博客”,自行百度一下,诗人显然不是在“替代”某个成语的意思,而是在写自己读一本诗集的真切感受,完全是写意而非写实的手法。这种语文招生广告将别人的句子整个抄袭过来,组装在劣质的“替代”上冒充教学效果,试图以此宣传“替代”的作用,还挂了“小学语文写作技巧”的名头,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稍微有点教育素养,或者有点教学良知的人,都不应该这么干,这不仅是在传播错误的写作方法,而且是在做一个小偷正在做的事。

即使退一步,仅仅从“替代”角度来看,后面的景物描写中既没有“烈日”之意,也没有“成荫”之意,是与前面例句完全不同的两种景物,“替代”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混乱的逻辑,真实地暴露了语文能力的低下。

如果我们看一个广告,也能这样想一想逻辑,就会发现,这种教语文的,连个广告都写得一塌糊涂,哪里又会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能力呢?这么想想,至少不会轻易上当。

这是说如何通过阅读来锻炼逻辑能力的基本方法:整体判断,细节探究,咬文嚼字,细细推敲。

花里胡哨与满目苍夷

写议论文,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那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比喻论证成了花里胡哨的文不对题,对比论证成了自相矛盾的自毁论点,引用论证成了张冠李戴的引狼入室,举例论证成了事理不顺的后院起火。这样一篇文章写下来,注定了是满目苍夷啊。

如果提升了逻辑能力,让论证有强大的说服力了,接下来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就需要考虑结构设计了。议论文如何进行清晰有力的结构设计,明天我来接着写。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