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荀子董仲舒 [复制链接]

1#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荀子、董仲舒,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是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对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因此他对哲学、逻辑学、*治、经济、军事、文化、音乐,尤其是教育,都作过深入的研究。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他的教育思想蕴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其中的《劝学》、《礼论》、《修身》、(性恶》等都被后世奉为濡家教育的经典之作。

荀子画像

荀子的教育思想是以其“性恶论”为基础的。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后天学习所得是“伪”。人的本性是恶的.但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成善,即“化性起伪”。荀子的教育观也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首先肯定“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劝学》)这也就是说,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有被认知的可能。所以,荀子强调人类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认识书本知识和客观真理。“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君子之学也,人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这与现代教学理论提倡的学习四阶段论已非常接近。“入乎耳”即感知教材阶段;“著乎心”即理解教材阶段;“布乎四体”即巩固知识阶段;“形乎动静”则是运用知识阶段。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强调学思行的结合。在他的理解看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人,行是学的目的。而且.荀子认为学习要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荀子雕像

荀子还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决定作用,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威。“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荀子·儒效》)所以.在荀子看来,学生学习的捷径就是接受老师当面的指教。

董仲舒,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自幼熟读濡家经典,中年时开始收徒讲学。汉景帝时被选任博士,汉武帝时任策问,后任皇族封国江都和胶西国相。印岁时以病告退,晚年致仕居家,史书记载他“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和先秦儒家一样,从人性人手分析教育的作用。董仲舒综合继承了孔子的上智下愚观、孟子的性善观和荀子的性恶论,提出“性三品”的观点。在他看来,人性分上、中、下三等,即天生纯善的“圣人之性”,天生有善恶之质的“中民之性”,天生纯恶的“斗霄之性”。在他看来,圣人之性,情欲很少,不教也能善;中民之性,虽有情欲,但可善可恶,因而对这种人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至于斗鸽之性,由于情欲多、教也难以为善。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任汉朝官员时,推行了许多教育*策:他力主放弃汉初崇尚道家“清净无为”的主张,提倡儒家的“仁*德治”,进而向统治者建议“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另外,他也主张养士和举士结合。“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氏之本原也。”汉武帝正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中央官学—太学。在州郡则设地方官学。由于董仲舒品学出众,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收授弟子太多,董仲舒难以一一面授,提出了“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的办法,也就是让学习时间长、学业优秀的弟子去辅导初来受业的弟子。实际上是让学有所成的学生成为教师的助手,参与教学实践。当时的教学实践就已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的好办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