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与道家到底有什么 [复制链接]

1#

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不同于孟子的人性本善,苟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此,苟子主张国家之间的关系要靠礼法来约束。同时,苟子邦国相处之道上认为“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主张友好地对待其他诸侯国,“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乐之。”“四海之内皆一家。”强国做到“知强大者不务强也,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在对待弱国时不恃强凌弱。小国则更需“凝德”以求“不削”。

此外,苟子还特别看重国家的国防建设,认为“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苟子就主张武力征服。苟子重兵而强调“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一是因为用兵反而可能造成自身的损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也,则伤人之民必甚矣。伤人之民甚,则人之民恶我必甚矣。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则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

二是因为在苟子眼里,服天下的关键在于仁、义、威的王道而非用兵,况且用兵的关键在于民心“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己。”只有先“隆礼贵义”治国使民心归附,方能得到“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的“仁人之师”。“彼王者不然,仁吵天下,义吵天下,威吵天下。仁吵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吵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吵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以此做到“兵不血刃,远远来服。”

道家的“无为”主义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主要继承人,他批判儒家仁义为导的邦交思想,认为仁义之道并不符合人的本性,儒家所提倡的只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假仁假义,不仅是因为所谓的仁义只是对于胜者而言的,“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苟子也说“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

而且在他看来“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僵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凡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正是世人对仁义等虚名的追求才致使个人之间、邦国之间发生争斗。造成“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l的情形。因此,他主张“无为”,凡事顺其自然、顺应民情,认为最理想的邦交状态就是邦国家互不来往,互不侵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