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语滥竽充数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 [复制链接]

1#

前言:

成语是中国文化、历史、军事、民间传说故事的提炼,是中国传统文化及智慧的结晶。通过了解成语来历,可以增强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并从中学习到各类知识,也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便捷钩锚学习法。成语虽然短则三字,长则七八字,但是这些寥寥数字却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人生智慧。

成语来源不仅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佛家、道家这三大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和宗教的典故和故事,还包含了墨家、法家等等诸子百家的典故和故事,而且还有很多是来源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也是研究了解中国民间传说和中国神话的重要参考资料。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也是为了究其根源,让我们延伸阅读去了解更多的中国的文化、历史、军事、法律及民间传说等知识。

成语:愚公移山

:lànyúchōngshù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的人冒充有本领的人,也可以比喻次货冒充好货,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也延伸为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中的“说四”段:”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

滥竽充数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

意思是:齐宣王让人吹竿,一定要有三百个人来同时演奏。南郭处士请求替宣王吹竿,宣王很高兴,伙食待遇和那几百号吃官粮的同等标准。宣王死,湣王立。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他们吹竿,南郭处士便逃跑了。另一种说法:韩昭侯说:“吹竿的人多,我无法知道其中吹得好的人。”田严回答说:“不妨逐个地听他们演奏。”

滥竽充数

讲的是有春秋战国时代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竽,而且他有个嗜好就是喜欢一大群人大合奏,这就给混子级人物提供了机会。齐宣王有这嗜好后,就把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团,还给予特别优厚的待遇。

滥竽充数

不得不说这场面很宏大,可以想象那画面很美。这时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叫南郭先生,他就看到了混吃混喝的机会。一想这机会来了,就想混进那个乐队,设法求见宣王,自我吹嘘一番自己也是很牛的乐师。这齐宣王不知道是因为被拍了马屁很舒服还是因为人的乐队确实不好找,拉他来凑数还是啥原因的。他居然没有进行面试就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队里面。这样都能混进去也不得不说齐宣王的作风确实令人无语的,不过参照齐宣王的历史记载,这货也是前半生比较明智的,但后半生过得挺糊涂的。

南郭先生要混入乐队

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他怎么混呢?不得不说这南郭先生也是一个“人才”啊,按现代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影帝式人物啊。乐队集体演奏时人家正儿八经吹竽,他则是开启“影帝模式”,也跟着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作样地好像沉浸在音乐中不能自拔一样进行吹奏表演。而且加上几百人在一起吹奏,谁是假奏谁是真奏这齐宣王也听不出来;南郭先生旁边乐工不知道是不愿意揭穿还是啥,反正我是怀疑肯定有人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只是不知道何原因没有揭穿他。反正他就这样蒙混过关了,如此混了好几年,非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心安理得的享受优厚的赏赐,过着悠在乐地的生活。

滥竽充数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这”好景都不长“的,齐宣王挂了,他儿子齐湣王即位了,他估计也随自己老爹一样样爱听吹竽。只是有点不同,他不喜欢大合奏,而是喜欢独奏。这消息让南郭先生听到        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自己的小命。当然当混子也有”两把刷子“,生存智慧也挺强,看到大势不妙就直接跑了。

南郭先生在败露之前逃跑

当代各类“大师“横行,尤其是国学和书画界,实际是很多是滥竽充数之辈,他们或者忽悠一帮所谓”弟子“或者雇一帮枪手炒作上一番就成“大师”了,本质上这些人同南郭先生一样都是“混子最高级别”代表人物,关键南郭先生怕穿帮选择跑路,但是现代这些”大师“被揭穿了,人家不跑路啊,人家就会说说你们百姓们懂不懂艺术啊,你们懂不懂文化啊?轮到无耻程度,这南郭先生在世估计也自叹不如,要甘拜下风啊!当然”滥竽充数“之辈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脸皮要够厚,二是要达到”影帝“水平。至于”滥竽充数“混体制的,混公司的更多了,咱就不展开说了,大家都懂得的。他们也得了南郭先生”真传“,马屁拍得好。

现代讽刺画《滥竽充数》“大师”版现代讽刺画《滥竽充数》

注:竽,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

竽竽

韩非子:

《韩非子》,是后人集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韩非的著作,在古代把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圣贤人物,后面加个“子”以示尊重,如老子、墨子、孔子等等。

《韩非子》部分内容

韩非因口吃不擅言辞,却擅长著书,同李斯为同学,同学荀子,后被李斯所害。秦国的改革是从法家商鞅开始,秦国从此崛起,一直到秦朝建立,均以尊崇法家。商鞅虽最终被车裂,但是其变法思想却一直被后面的秦国国主一直沿用,秦始皇立秦朝之后也是用法家治国。

韩非子

儒家虽然是尊崇孔子,学说观点同法家也有很大不同,但在却是继承发展了部分法家主张,韩非的观点也对秦汉之后封建社会的法律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个朝代都会有相关的“律”,如《秦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